《唐會要》唐會要卷六十五



其年十二月六日。義安郡王李孝常。賜屬籍宗正寺。

二年二月十六日。詔曰。宗緒之情。義超常品。宜有旌異。以明等級。天下諸宗姓任官者。宜在同列之上。無職任者。不在徭役之限。每州置宗師一人。以相統攝。

其年十二月四日。幽州總管燕都王羅藝。賜姓李氏。屬籍宗正寺。

其月十三日。曹國公徐世績。賜姓李氏。屬籍宗正寺。

三年六月一日。楚王杜伏威。賜姓李氏。進封吳王。屬籍宗正寺。

其年九月十九日。蔚州總管高開道。賜姓李氏。屬籍宗正寺。

四年正月十四日。竇建德行台尚書令胡大恩。以安鎮來降。賜姓李氏。屬籍宗正寺。

永徽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召宗正卿李博文問曰。比聞諸親何以得有除屬者。對曰。以屬疏降盡故除。總三百餘人。上曰。追遠之感。實切於懷。諸親服屬雖疏。理不可降。並宜依舊編入屬籍。

開元十三年四月。詔嗣王有傍繼者。並宜總停。

二十年七月七日詔。宗正寺官員。悉以宗子為之。

二十五年七月敕。其宗正卿丞及主簿。擇宗室中才行者補授。

天寶元年七月二十三日詔。殿中侍御史李彥允等奏稱。與朕同承涼武昭王后。請甄敘者。源流實同。譜牒猶著。自今已後。涼武昭王孫寶已下。絳郡姑臧燉煌武陽等四公子孫。並宜隸入宗正寺。編入屬籍。

五載正月十三日敕。九廟子孫。宜並升入五等親。永為例程。至建中元年正月五日赦文。入廟子孫。非五等親。任用如始封王蔭。不限年代。補齋郎三衛。至簡選日。量文武稍優與處分。

其載十一月。宗正寺奏。錄事先有一員。請更置一員。從之。

七載五月二十九日。宗正卿褒信王璆奏。皇妹及女。準禮出嫁後。各降本親一等。今後並降為第二等。臣以為執禮破親。有虧常典。宜請一切依服屬等第為定。不在降服限。仍望永為例程。敕旨。依奏。

大曆十三年正月。淄青節度使李正己。請附入屬籍。敕旨。從之。

貞元八年。太常寺奏。乃者宗子名銜。皆雲皇某親。行於文疏曹署。此非避嫌自卑之道也。謹按儀禮曰。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不得稱先君。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不得祖諸侯。此自卑別尊者也。又禮記曰。君有合族之道。族人不得以其戚戚君位也。鄭元注云。皆臣也。不得以父兄子弟之親。戚於君位。謂齒列也。所以尊君別嫌。今宗子若以皇字為稱。以首從數為序親。誠非卑別於尊。不戚君位之意。又按儀禮。從父昆弟。則今同堂也。從祖昆弟。則今再從也。族昆弟。則今三從也。聖朝方崇敦敘。宜辨等威。其三從內。伏請仍舊。其餘各以祖禰本封某為某王公子孫。則親疏有倫。名禮歸正。從之。

元和四年四月詔。故奉天定難功臣太尉兼中書令西平郡王李晟。宜編入屬籍。又成德軍節度使張寶臣。依舊賜姓李。列於屬。(寶臣本名忠志。初事安祿山。後事史思明。寶應初。史朝義敗。寶臣開城門以納王師。因授成德軍節度使。故有是賜。)

七年十二月。宗正寺奏。當司圖譜官一人。準元敕。官滿宜減兩選。其孔目官比類。請一概例處分。敕旨。依奏。

十一年六月。宗正寺奏。當司府史元額一十六員。內八員先停減。更請二人。通前十員。從之。

長慶元年三月。宗正寺奏。貞元二十一年敕。宗子陪位。放五百七十人出身。今年敕放三百人。伏緣人數至多。不沾恩澤。白身之輩。將老村閭。乞降特恩。更放二百人出身。許之。

太和二年六月。修玉牒官屯田郎中李衢等奏。竊以聖唐玉牒。與史冊並驅。立號建名。期於不朽。伏乞付宰臣商量。於玉牒之上。特創嘉名。以光帝籍。敕旨。宜以皇唐玉牒為名。

開成三年正月。宗正卿李玭奏。宗子諸親。齋郎室長選人。準格。每年遣諸陵廟丞等充保識官。今請選人自於諸司求覓清資。及在任宗子京官。充保識。以憑給解。伏乞編入吏部選格。以為久例。敕旨。依奏。

五年正月。中書門下奏。宗子每進文疏。及舉選文狀。例皆稱皇從高叔祖曾叔祖。既是人臣。頗乖禮敬。臣等延英已具陳奏。伏請令自今已後。應宗子文狀。並令具姓氏。不得更言皇從。但令各于姓名下。稱某王房。即便可以辨別。敕旨。依奏。

鹹通九年敕。沙陀朱耶赤心。賜姓李氏。名國昌。籍系鄭王房。以討平徐州叛卒龐勛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