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卷二 食貨二



魏武既破黃巾,欲經略四方,而苦軍食不足。羽林監潁川棗祗建置屯田,於是以任峻為典農中郎將,募百姓屯田於許下,(今潁川郡許昌縣也。)得穀百萬斛。郡國例置田官,數年之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

廢帝齊王芳正始四年,司馬宣王督諸軍伐吳,時欲廣田畜穀,為滅賊資。乃使鄧艾行陳、項以東至壽春。(自今淮陽郡項城縣以東至壽春郡。)艾以為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大積軍糧,又通漕運之道,乃著濟河論以喻其指。又以為:"昔破黃巾,因為屯田,積穀於許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以為大役。陳、蔡之間,土下田良,可省許昌左右諸稻田,並水東下。令淮北屯二萬人,淮南三萬人,十二分休,常有四萬人且田且守。水豐,常收三倍於西,計除眾費,歲完五百萬斛以為軍資。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於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之食也。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矣。"宣王善之,皆如艾計。遂北臨淮水,自鍾離而南,橫石以西,盡沘(旁脂反)水四百餘里,五里置一營,營六十人,且田且守。兼循廣淮陽、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潁。大理諸陂於潁南北,穿渠三百餘里,溉田二萬頃,淮南、淮北皆相連線。自壽春到京師,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每東南有事,大軍興眾,汎舟而下,達於江淮,資食有儲,而無水害,艾所建也。

晉羊祜為征南大將軍,鎮襄陽。吳石城守去襄陽七百餘里,每為邊害,祜患之,竟以詭計令吳罷守。於是戍邏減半,分以墾田八百餘頃,大獲其利。祜之始至也,軍無百日之糧,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積。

太康元年平吳之後,當陽侯杜元凱在荊州,(今襄陽郡。)修邵信臣遺蹟,(邵信臣所作鉗盧陂、六門堰,並今南陽郡穰縣界,時為荊州所統。)激用滍(音蚩)淯(音育)諸水以浸原田萬餘頃,分疆刊石,使有定分,公私同利。眾庶賴之,號曰"杜父"。舊水道唯沔、漢達江陵千數百里,北無通路。又巴丘湖,沅湘之會,表里山川,寔為險固,荊蠻之所恃也。預乃開楊口,起夏水達巴陵千餘里,(夏水、楊口在今江陵縣界。巴陵即今郡。)內瀉長江之險,外通零、桂之漕。(零陵、桂陽並郡。)南土歌之曰:"後世無叛由杜翁,孰識智名與勇功。"

東晉元帝督課農功,二千石長吏以入穀多少為殿最。其非宿衛要任,皆令赴農,使軍各自佃作,即以為廩。大興中,三吳大飢,後軍將軍應詹上表曰:"魏武帝用棗祗、韓浩之議,廣建屯田,又於征伐之中,分帶甲之士,隨宜開墾,故下不甚勞,大功克舉。閒者流人奔東吳,東吳今儉,皆已還返。江西良田,曠廢來久,火耕水耨,為功差易。宜簡流人,興復農官,功勞報賞,皆如魏氏故事。一年中與百姓,二年分稅,三年計賦稅以使之。公私兼濟,則倉庾盈億,可計日而待之。"

穆帝昇平初,荀羨為北部都尉,鎮下邳,(今臨淮郡縣。)屯田於東陽之石鱉,(亦在今臨淮郡界。)公私利之。

齊高帝敕桓崇祖修理芍陂田,曰:"卿但努力營田,自然平殄虜寇。昔魏置典農,而中都足食;晉開汝潁,而河汴委儲。卿宜勉之。 "

後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大旱,十二年,祕書丞李彪上表:"請別立農官,取州郡戶十分之一為屯田人。相水陸之宜,料頃畝之數,以贓贖雜物市牛科給,令其肆力。一夫之田,歲責六十斛,甄其正課並征戍雜役。行此二事,數年之中則穀積而人足矣。"帝覽而善之,尋施行焉。自此公私豐贍,雖有水旱,不為害也。

北齊廢帝乾明中,尚書左丞蘇珍芝又議修石鱉等屯,歲收數十萬石,自是淮南軍防糧足。

孝昭帝皇建中平州刺史嵇曄建議,開幽州督亢舊陂,(今范陽郡范陽縣界。)長城左右營屯,歲收稻粟數十萬石,北境得以周贍。又於河內置懷義等屯,以給河南之費。自是稍止轉輸之勞。

武成帝河清三年詔:"緣邊城守堪墾食者營屯田,置都子使以統之。一子使當田五十頃,歲終課其所入,以論褒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