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卷一百七下 志第九◎律歷三下



芳又雲,以去年十二月中算新曆,其鎮星以十二月二十日在角十一度留,天上在亢四度留,是新曆差天五度;太白、歲星並各有差。校於《壬子》舊曆,鎮星差天五度,太白歲星亦各有差,是舊曆差天為多,新曆差天為少。凡造歷者,皆須積年累日,依法候天,知其疏密,然後審其近者,用作歷術。不可一月兩月之間,能正是非。若如熒惑行天七百七十九日,一遲、一疾、一留、一逆、一順、一伏、一見之法,七頭一終;太白行天五百八十三日,晨夕之法,七頭一終;歲星行天三百九十八日,七頭一終;鎮星行天三百七十八日,七頭一終;辰星行天一百一十五日,晨夕之法,七頭一終。造歷者必須測知七頭,然後作術。得七頭者造歷為近,不得頭者其歷甚疏,皆非一二日能知是非。自五帝三代以來及秦、漢、魏、晉,造歷者皆積年久測,術乃可觀。其倉卒造者,當時或近,不可久行。若三四年作者,初雖近天,多載恐失。今《甲子》新曆,業興潛構積年,雖有少差,校於《壬子元歷》,近天者多。若久而驗天,十年二十年間,比《壬子元歷》,三星行天,其差為密。

獻武王上言之,詔付外施行。

上元甲子以來至春秋魯隱公元年,歲在己未,積二十九萬二千七百三十六,算上。

甲子之歲入甲戌紀已來,積十二萬四千一百三十六,算上。

上元甲子以來,至大魏興和二年歲在庚申,積二十九萬三千九百九十七,算上。

甲子之歲入甲戌紀至今庚申,積十二萬五千三百九十七,算上。

元法,一百一萬一千六百。(三統之數。)

統法,三十三萬七千二百。(二紀之數。)

紀法,十六萬八千六百。(千部成紀,日數至十。)

部法,一萬六千八百六十。(三十乘章歲,得日月余皆盡之年數。)

度法,一萬六千八百六十。(三十乘章歲,得此數。)

日法,二十萬八千五百三十。(三十乘章月,得此數。)

氣時法,一千四百五。(小二分度法,得一時之數。)

章歲,五百六十二。(二十九章、十一年減閏余,二萬一百七十八年減右一閏月。)

章閏,二百七。(五百六十二年之閏月數。)

章月,六千九百五十一。(五百六十二年之月數並閏。)

章中,六千七百四十四。(五百六十二年月除閏月數。)

周天,六百一十五萬八千一十七。(度法通度,內斗分之數。)

通數,六百一十五萬八千一十七。(日法通二十九日,內經月余之數。)

沒分,六百一十五萬八千一十七(餘數通經沒六十九,內分五萬七千二百四十四得此數。)

餘數,八萬八千四百一十七。(度法通一年下五,內斗分之數。)

沒法,八萬八千四百一十七。(一年之內成甲之外分數。)

斗分,四千一百一十七。(從斗量周天至此,不成度之分。)

虛分,九萬七千八百八十三。(經月二十九日外少此,不滿三十日。)

小分法,二十四。(二十四氣除周天分之數也。)

歲中,十二。(十二月之中氣。)

會數,一百七十三。(月一出一入黃道之日數,周髀六二十三分月之二十也。)

會余,六萬七千一百一十七。(百七十二日外不成日之分。)

會通,三千六百一十四萬二千八百七。(以日法通百七十三,內會余之數。)

會虛,十四萬一千四百一十三。(會余之外不成度之數。)

周日,二十七。(周天用日月行數除。)

周余,十一萬五千六百三十一。(周天用日外及本處之分數。)

通周,五百七十四萬五千九百四十一。(日法通二十七,內分。)

周虛,九萬二千八百九十九。(用餘外不成日之數。)

小周,七千五百一十三。(月一日行之數。)

月周,二十二萬五千三百九十。(通小周,內度數。)

朔望合數,十四。(半經月日數。)

度余,十五萬九千五百八十八半。(半經月日余。)

入交限數,一百五十八度。(月出入黃道減半月之數。)

度余,十一萬六千五十八半。(減半月小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