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二



永淳二年三月丙午,有彗星於五車北,四月辛未不見。

文明元年七月辛未夕,有彗星於西方,長丈余,八月甲辰不見。是謂天攙。

光宅元年九月丁丑,有星如半月,見於西方。月,眾陰之長,星如月者陰盛之極。

景龍元年十月壬午,有彗星於西方,十一月甲寅不見。二年七月丁酉,有星孛於胃、昴間。胡分也。三年八月壬辰,有星孛於紫宮。

延和元年六月,有彗星自軒轅入太微,至大角滅。

開元十八年六月甲子,有彗星於五車。癸酉,有星孛於畢、昴。二十六年三月丙子,有星孛於紫宮垣,歷北斗魁,旬余,因雲陰不見。

乾元三年四月丁巳,有彗星於東方,在婁、胃間,色白,長四尺,東方疾行,歷昴、畢、觜觿、參、東井、輿鬼、柳、軒轅至右執法西,凡五旬余不見。閏月辛酉朔,有彗星於西方,長數丈,至五月乃滅。婁為魯,胃、昴、畢為趙、觜觿、參為唐,東井,輿鬼為京師分,柳其半為周分。二彗仍見者,薦禍也。又婁、胃間,天倉。

大曆元年十二月己亥,有彗星於匏瓜,長尺余,經二旬不見,犯宦者星。五年四月己未,有彗星於五車,光芒蓬勃,長三丈。五月己卯,彗星見於北方,色白,癸未東行近八谷中星;六月癸卯近三公,己未不見。占曰:"色白者,太白所生也。"七年十二月丙寅,有長星於參下。其長亘天。長星,彗屬。參,唐星也。

元和十年三月,有長星於太微,尾至軒轅。十二年正月戊子,有彗星於畢。

長慶元年正月己未,有星孛於翼;丁卯,孛於太微西上將。六月,在彗星於昴,長一丈,凡十日不見。

太和二年七月甲辰,有彗星於右攝提南,長二尺。三年十月,客星見於水位。八年九月辛亥,有彗星於太微,長丈余,西北行,越郎位,庚申不見。

開成二年二月丙午,有彗星於危,長七尺余,西指南斗;戊申在危西南,芒耀愈盛;癸丑在虛;辛酉,長丈余,西行稍南指;壬戌,在婺女,長二丈余,廣三尺;癸亥,愈長且闊;三月甲子,在南斗;乙丑,長五丈,其末兩岐,一指氐,一掩房;丙寅,長六丈,無岐,北指,在亢七度;丁卯,西北行,東指;己巳,長八丈余,在張;癸未,長三尺,在軒轅右不見。凡彗星晨出則西指,夕出則東指,乃常也。未有遍指四方,凌犯如此之甚者。甲申,客星出於東井下。戊子,客星別出於端門內,近屏星。四月丙午,東井下客星沒。五月癸酉,端門內客星沒。壬午,客星如孛,在南斗天龠旁。八月丁酉,有彗星於虛、危,虛、危為玄枵。枵,耗名也。三年十月乙巳,有彗星於軫魁,長二丈余,漸長,西指。十一月乙卯,有彗星於東方,在尾、箕,東西亘天;十二月壬辰不見。四年正月癸酉,有彗星於羽林。衛分也。閏月丙午,有彗星於捲舌西北;二月己卯不見。五年二月庚申,有彗星於營室、東壁間,二十日滅。十一月戊寅,有彗星於東方。燕分也。

會昌元年七月,有彗星於羽林、營室、東壁間也。十一月壬寅,有彗星於北落師門,在營室,入紫宮,十二月辛卯不見。并州分也。

大中六年三月,有彗星於觜、參。參,唐星也。十一月年九月乙未,有彗星於房,長三尺。

鹹通五年五月己亥,夜漏未盡一刻,有彗星出於東北,色黃白,長三尺,在婁。徐州分也。九年正月,有彗星於婁、胃。十年八月,有彗星於大陵,東北指。占為外夷兵及水災。

乾符四年五月,有彗星。

光啟元年,有彗星於積水、積薪之間。二年五月丙戌,有星孛於尾、箕,歷北斗、攝提。占曰:"貴臣誅。"

大順二年四月庚辰,有彗星於三台,東行入太微,掃大角、天市,長十丈余,五月甲戌不見。宦者陳匡知星,奏曰:"當有亂臣入宮。"三台,太一三階也;太微大角,帝廷也;天市,都市也。

景福元年五月,蚩尤旗見,初出有白彗,形如發,長二尺許,經數日,乃從中天下,如匹布,至地如蛇。六月,孫儒攻楊行密於宣州,有黑雲如山,漸下,墜於儒營上,狀如破屋,占曰:"營頭星也。"十一月,有星孛於斗、牛。占曰;"越有自立者。"十二月丙子,天攙出於西南;己卯,化為雲而沒。二年三月,天久陰,至四月乙酉夜,雲稍開,有彗星於上台,長十餘丈,東行入太微,掃大角,入天市,經三旬有七日,益長,至二十餘丈,因雲陰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