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二



乾寧元年正月,有星孛於鶉首。秦分也。又星隕於西南,有聲如雷。七月,妖星見,非彗非孛,不知其名,時人謂之妖星,或曰惡星。三年十月,有客星三,一大二小,在虛、危間,乍合乍離,相隨東行,狀如斗,經三日而二小星沒,其大星後沒。虛、危,齊分也。

光化三年正月,客星出於中垣宦者旁,大如桃,光炎射宦者,宦者不見。

天復元年五月,有三赤星,各有鋒芒,在南方,既而西方、北方、東方亦如之,頃之,又各增一星,凡十六星;少時,先從北滅。占曰:"濛星也,見則諸侯兵相攻。"二年正月,客星如桃,在紫宮華蓋下,漸行至御女。丁卯,有流星起文昌,抵客星,客星不動;己巳,客星在槓,守之,至明年猶不去。占曰:"將相出兵。"五月夕,有星當箕下,如炬火,炎炎上沖,人初以為燒火也,高丈余乃隕。占曰:"機星也,下有亂。"

天祐元年四月,有星狀如人,首赤身黑,在北斗下紫微中。占曰:"天沖也。天沖抱極泣帝前,血濁霧下天下冤。"後三日而黑風晦暝。二年四月庚子夕,西北隅有星類太白,上有光似彗,長三四丈,色如赭;辛丑夕,色如縞。或曰五車之水星也,一曰昭明星也。甲辰,有彗星於北河,貫文昌,長三丈余,陵中台、下台;五月乙丑夜,自軒轅左角及天市西坦,光芒猛怒,其長亘天;丙寅雲陰,至辛未少霽,不見。兩河為天闕,在東井間,而北河,中國所經也。文昌,天之六司。天市,都市也。

○星變

武德三年十月己未,有星隕於東都中,隱隱有聲。

貞觀二年,天狗隕於夏州城中。十四年八月,有星隕於高昌城中。十六年六月甲辰,西方有流星如月,西南行三丈乃滅。占曰:"星甚大者,為人主。"十八年五月,流星出東壁,有聲如雷。占曰:"聲如雷者,怒象。"十九年四月己酉,有流星向北斗杓而滅。

永徽三年十月,有流星貫北極。四年十月,睦州女子陳碩真反,婺州刺史崔義玄討之,有星隕於賊營。

乾封元年正月癸酉,有星出太徽,東流,有聲如雷。

鹹亨元年十一月,西方有流星,聲如雷。

調露元年十一月戊寅,流星入北斗魁中;乙巳,流星燭地有光,使星也。

神龍三年三月丙辰,有流星聲如頹牆,光燭天地。

景龍二年二月癸未,有大星隕於西南,聲如雷,野雉皆雊。

景雲元年八月己未,有流星出五車,至上台滅。九月甲申,有流星出中台,至相滅。

太極元年正月辛卯,有流星出太微,至相滅。

延和元年六月,幽州都督孫佺討奚、契丹,出師之夕,有大星隕於營中。

開元二年五月乙卯晦,有星西北流,或如瓮,或如斗,貫北極,小者不可勝數,天星盡搖,至曙乃止。占曰:"星,民象;流者,失其所也。"《漢書》曰:"星搖者民勞。"十二年十月壬辰,流星大如桃,色赤黃,有光燭地。占曰:"色赤為將軍使。"

天玉三載閏二月辛亥,有星如月,墜於東南,墜後有聲。

至德二載,賊將武令珣圍南陽,四月甲辰夜中,有大星赤黃色,長數十丈,光燭地,墜賊營中。十一月壬戌,有流星大如斗,東北流,長數丈,蛇行屈曲,有碎光迸出。占曰:"是謂枉矢。"

廣德二年六月丁卯,有妖星隕於汾州。十二月丙寅,自乙夜至曙,星流如雨。

大曆二年九月乙丑,晝有星如一斗器,色黃,有尾長六丈余,出南方,沒於東北。東北於中國,則幽州分也。三年九月乙亥,有星大如斗,北流,有光燭地,占為貴使。六年九月甲辰,有星西流,大如一斗器,光燭地,有尾,迸光如珠,長五丈,出婺女,入天市南垣滅。八年六月戊辰,有流星大如一升器,有尾,長三丈余,入太微。十二月壬申,有流星大如一升器,有尾長二丈余,出紫微入濁。十年三月戊戌,有流星出於西方,如二升器,有尾,長二丈,入濁。十二年二月辛亥,有流星如桃,尾長十丈,出匏瓜,入太微。

建中四年八月庚申,有星隕於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