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卷五十八 志第四十八



右故事類十七家,四十三部,四百九十六卷。(失姓名二十五家,裴矩以下不著錄十六家,九十卷。)

王隆《漢官解詁》三卷(胡廣注。)

應劭《漢官》五卷

《漢官儀》十卷

蔡質《漢官典儀》一卷

丁孚《漢官儀式選用》一卷

荀攸等《魏官儀》一卷

傅暢《晉公卿禮秩故事》九卷

《百官名》十四卷

乾寶《司徒儀注》五卷

陸機《晉惠帝百官名》三卷

《晉官屬名》四卷

《晉過江人士目》一卷

衛禹《晉永嘉流士》二卷

《登城三戰簿》三卷

范曄《百官階次》一卷

荀欽明《宋百官階次》三卷

《宋百官春秋》六卷

《魏官品令》一卷

王珪之《齊職官儀》五十卷

徐勉《梁選簿》三卷

沈約《梁新定官品》十六卷

《梁百官人名》十五卷

《陳將軍簿》一卷

《太建十一年百官簿狀》二卷

郎楚之《隋官序錄》十二卷

王道秀《百官春秋》十三卷

郭演《職令古今百官注》十卷

陶彥藻《職官要錄》三十六卷

《職員舊事》三十卷

王方慶《宮卿舊事》一卷

《六典》三十卷(開元十年,起居舍人陸堅被詔集賢院脩"六典",玄宗手寫六條,曰理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張說知院,委徐堅,經歲無規制,乃命毋煚、余欽、鹹廙業、孫季良、韋述參撰。始以令式象《周禮》六官為制。蕭嵩知院,加劉鄭蘭、蕭晟、盧若虛。張九齡知院,加陸善經。李林甫代九齡,加苑鹹。二十六年書成。)

王方慶又撰《尚書考功簿》五卷

又《尚書考功狀績簿》十卷

《尚書科配簿》五卷

《五省遷除》二十卷

裴行儉《選譜》十卷

《唐循資格》一卷(天寶中定。)

沈既濟《選舉志》十卷

梁載言《具員故事》十卷

又《具員事跡》十卷

杜英《師職該》二卷

任戩《官品纂要》十卷

溫大雅《大丞相唐王官屬記》二卷

杜易簡《御史台雜注》五卷

韓琬《御史台記》十二卷

韋述《御史台記》十卷

又《集賢註記》三卷

李構《御史台故事》三卷

劉貺《天官舊事》一卷

柳芳《大唐宰相表》三卷

馬宇《鳳池錄》五十卷

賀蘭正元《輔佐記》十卷

又《舉選衡鑑》三卷(昭義判官,貞元十三年上。)

韋琯《國相事狀》七卷(憲宗時人。)

張之緒《文昌損益》二卷(德宗時人。)

李肇《翰林志》一卷

李吉甫《元和國計簿》十卷

又《元和百司舉要》一卷

王涯《唐循資格》五卷

韋處厚《大和國計》二十卷

王彥威《占額圖》一卷

孫結《大唐國照圖》一卷(文宗時人。)

《大唐國要圖》五卷(左僕射賈耽纂,監察御史褚球重脩。)

《翰林內志》一卷

楊鉅《翰林學士院舊規》一卷(字文碩,收子也。昭宗時翰林學士、吏部侍郎。)

右職官類十九家,二十六部,二百六十二卷。(失姓名十家,《六典》以下不著錄二十九家,二百八十卷。)

趙岐《三輔決錄》、十卷(摯虞注。)

魏文帝《海內士品錄》三卷

《海內先賢傳》五卷(魏明帝時撰。)

李氏《海內先賢行狀》三卷

韋氏《四海耆舊傳》一卷

《諸國先賢傳》一卷

圈稱《陳留風俗傳》三卷

蘇林《陳留耆舊傳》三卷

劉昺《敦煌實錄》二十卷

陳英宗《陳留先賢傳像贊》一卷

江敞《陳留人物誌》十五卷

周斐《汝南先賢傳》五卷

陸胤《志廣州先賢傳》七卷

劉芳《廣州先賢傳》七卷

徐整《豫章舊志》八卷

又《豫章烈士傳》三卷

華隔《廣陵烈士傳》一卷

張勝《桂陽先賢畫贊》五卷

朱育《會稽記》四卷

虞預《會稽典錄》二十四卷

謝承《會稽先賢傳》七卷

賀氏《會稽先賢傳像贊》四卷

鍾離岫《會稽後賢傳》三卷

賀氏《會稽太守像贊》二卷

陸凱《吳國先賢傳》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