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代史》卷五十八 新五代史考



赤道者,天之紘帶也。其勢圜而平,紀宿度之常數焉。黃道者,日軌也。其半在赤道內,半在赤道外,去極二十四度。當與赤道近,則其勢斜;當與赤道遠,則其勢直。當斜,則日行宜遲;當直,則日行宜速。故二分前後加其度,二至前後減其度。九道者,月軌也。其半在黃道內,半在黃道外,去極遠六度。出黃道,謂之正交;入黃道,謂之中交。若正交在秋分之宿,中交在春分之宿,則比黃道益斜。若正交在春分之宿,中交在秋分之宿,則比黃道反直。若正交、中交在二至之宿,則其勢差斜。故校去二至二分遠近,以考斜正,乃得加減之數。自古雖有九道之說,蓋亦知而未詳,徒有祖述之文,而無推步之用。今以黃道一周,分為八節;一節之中,分為九道;盡七十二道,而使日月無所隱其斜正之勢焉。九道之法,可謂明矣。

星之行也,近日而疾,遠日而遲。去日極遠,勢盡而留。自古諸歷,分段失實,隆降無準;今日行分尚多,次日便留;自留而退,惟用平行,仍以入段行度為入歷之數;皆非本理,遂至乖戾。今校逐日行分積,以為變段。然後自疾而漸遲,勢盡而留。自留而行,亦積微而後多。別立諸段變歷,以推變差,俾諸段變差,際會相合。星之遲疾,可得而知之矣。

自古相傳,皆謂去交十五度以下,則日月有蝕。殊不知日月之相掩,與暗虛之所射,其理有異。今以日月徑度之大小,校去交之遠近,以黃道之斜正,天勢之升降,度仰視、旁視之分數,則交虧得其實矣。

臣考前世,無食神首尾之文。近自司天卜祝小術,不能舉其大體,遂為等接之法。蓋從假用,以求徑捷,於是乎交有逆行之數。後學者不能詳知,因言歷有九曜,以為注歷之常式。今並削而去之。謹以《步日》、《步月》、《歲星》、《步發斂》為四篇,合為《歷經》一卷,《歷》十一卷,《草》三卷,顯德三年《七政細行歷》一卷,以為《欽天曆》。

昔在帝堯,欽若昊天。陛下考曆象日月星辰,唐堯之道也。天道玄遠,非微臣之所盡知。

世宗嘉之。詔司天監用之,以明年正月朔旦為始。

《顯德欽天曆》

演紀上元甲子,距今顯德三年丙辰,積七千二百六十九萬八千四百五十二算外。

《欽天》統法:七千二百。

《欽天》經法:七十二。

《欽天》通法:一百。

《欽天》步日躔術

歲率:二百六十二萬九千七百六十,四十。

軌率:二百六十二萬九千八百四十四,八十。

朔率:二十一萬二千六百二十,二十八。

歲策:三百六十五,一千七百六十,四十。

軌策:三百六十五,一千八百四十四,八十。

歲中:一百八十二,四千四百八十,二十。

軌中:一百八十二,四千五百二十二,四十。

朔策:二十九,三千八百二十,二十八。

氣策:一十五,一千五百七十三,三十五。

象策:七,二千七百五十五,七。

周紀:六十。

歲差:八十四,四十。

辰則:六百;八刻二十四分。

◎赤道宿次

斗:二十六度。牛:八度。女:十二度。虛:一十度少。危:十七度。室:十六度。壁:九度。北方七宿九十八度少。

奎:十六度。婁:十二度。胃:十四度。昴:十一度。畢:十七度。觜:一度。參:一十度。西方七宿八十一度。

井:三十三度。鬼:三度。柳:十五度。星:七度。張:十八度。翼:十八度。軫:十七度。南方七宿一百一十一度。

角:十二度。亢:九度。氐:十五度。房:五度。心:五度。尾:十八度。箕:十一度。東方七宿七十五度。

◎中節

置歲率,以演紀上元距所求積年乘之,為氣積。統法而一,為日。盈周紀去之,命甲子算外,即天正中氣日辰及分秒也。以氣策累加之,秒盈通法從分,分盈統法從日,日盈周紀去之,即各得次氣日辰及分秒也。

◎朔弦望

置氣積,以朔率去之,不盡為閏余。用減氣積,為朔積。統法而一,為日。盈周紀去之,命甲子算外,即天正常朔日辰及分秒也。以象策累加之,即各得弦望及次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