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代史》卷五十八 新五代史考



次疾 七十三 八十(三十七) 七十七(二)

次遲 三十三 三十四(一) 三十二(四十)

順遲 二十四 一十一(六十一) 一十一(二十四)

前留 六(六十九)

退遲 四 一(二十二) 空(三十一)

退疾 六 三(六十五) 一(二十二)

夕伏 七 四(四十) 一(三十七)

晨見 七 四(四十) 一(三十七)

退疾 六 三(六十五) 一(二十二)

退遲 四 一(二十二) 空(三十一)

後留 六(六十九)

順遲 二十四 一十一(六十一) 一十一(二十四)

次遲 三十三 三十四(一) 三十二(四十)

次疾 七十三 八十(三十七) 七十七(二)

順疾 九十六 一百二十一(五十七) 一百一十六(三十九)

晨伏 四十二 五十三(四十) 五十一(一十七)

◎辰星

周率:八十三萬四千三百三十五,五十二。

變率:八十三萬四千三百三十五,五十二。

歷率:二百六十二萬九千七百六十,四十四。

周策:一百一十五,六千三百三十五,五十二。

歷中:一百八十二,四千四百八十,二十二。

變段 變日 變度 變歷

夕見 一十七 三十四(一) 二十九(五十四)

順疾 一十一 一十八(二十四) 一十六(四)

順遲 一十六 一十一(四十三) 一十(一十)

前留 二(六十八)

夕伏 一十一 六 二

晨見 一十一 六 二

後留 二(六十八)

順遲 一十六 一十一(四十三) 一十(一十)

順疾 一十一 一十八(二十四) 一十六(四)

晨伏 一十七 三十四(一) 二十九(五十四)

◎中日中星

置氣積,以其星周率除之,為周數;不盡為天正中氣積前合。用減歲率,為前年天正中氣後合。如不足減,則加歲率以減之,為次前年天正中氣後合。各以統法約之,為日、為度,即所求平合中日、中星也。置中日,以逐段變日累加之,即逐段中日也。置中星,以逐段變度順加、退減之,即得逐段中星。金水夕伏晨見,皆退變也。

◎入歷

置變率。以周數乘之,以歷率去之,余滿統法為度。歷中以下,為先;以上,減去歷中,為後:即所求平合入歷。以逐段變歷累加之,得逐段入歷也。

◎後後定數

置入歷分,以其度損益率乘之,經法而一,用損益其下先後數,即所求也。

◎常日定星

置中日中星,各以先後定數,先加、後減之,留用前段先後數,太白順伏見及前順疾次疾後次遲次疾、辰星順伏見及前疾後遲,並先減、後加之,即各為其段常日定星。置定星,以其年天正中氣日躔黃道宿次加而命之,得逐段末日加時宿度也。

◎盈縮定數

置常日,如歲中以下,為在盈;以上,減去歲中,余為在縮:即常日入盈縮歷也。置歷分。以其日損益率乘之,經法而一,用損益其下盈縮數,即得所求也。

◎定日

置常日,以盈縮定數盈減、縮加之,為定日。以其年天正中氣加而命之,即逐段末日加時日辰也。

◎入中節

置定日,以氣策除之,命起冬至,即所入氣日數也。

◎平行分

置定日,以前段定日減之,為日率;定星與前段定星相減,為度率。通度率,以經法乘之,通日率而一,為平行分。

◎初末行分

近伏段與伏段平行分,合而半之,為其段近伏行分。以平行分減之,余減平行分,為其段遠伏行分。近留段近留行分空。倍平行分為其段遠留行分。其不近伏留段,皆以順行二段平行分,合而半之,為前段末日、後段初日行分。各與其段平行分相減,平行分多,則加平行分;平行分少,則減平行分,即前段初日、後段末日行分。其不近伏留段,退行則以遲段近疾行分,為疾段近遲行分,所得與平行分相減,平行分多,則加之,少則減之:皆為遠遲行分也。

◎初行夜半宿次

置經法,以前段末日加時分減之:余乘前段末日行分,經法而一;用順加、退減前段末日加時宿度,為其段初行昏後夜半宿度也。

◎每日行分

初末行分相減,為差率。累計其段初行昏後夜半距後段初行昏後夜半日數除之,為日差。半日差,以減多、加少為其段初末定行分。置初定行分,用日差末多則累加、末少則累減,為每日行分。以每日行分順加、退減初行昏後夜半宿度,為每日昏後夜半星所至宿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