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七十



十年,北邊諸王叛,執好禮軍中。其大將以好禮善應對,釋之。十六年春,叛王召好禮至謙謙州曰:“皇帝疑我,至有今日。”好禮曰:“不疑。果疑王,召王至京師,肯還之耶?”叛王語塞。十七年春,好禮率眾南歸,中道遇叛王軍。迫好禮西雪峨嶺。好禮以衣服賂其千戶,始獲東出錢壁山口,數日,從者繼至且千人。中道糧絕,捕獵為以食。七月,至珠爾海,與戍兵接,得乘傳至昌州。入見,帝賜之食。

十八年,授嘉義大夫、澧州路總管。十九年,入為刑部尚書,俄改禮部,又改吏部。好禮建言:“象力量巨,上往還兩都,乘輿駕象,萬有一變,事不可測。”未幾,象驚,幾傷從者。二十一年,出為北京路總管。再入為戶部尚書。二十五年六月卒,年六十二。

子晸,為河西隴右道肅政廉訪使。

李元,字善長,滕州人。父浩,精於醫術。竇默薦浩於世祖,以老不能就征,詔有司歲廩之,終其身。召元至京師,賜宴萬安閣,俾掌御藥局。奏對稱旨,賜白金五百兩。

從北安王那木罕征西域,元以兵力不足,言於王曰:“今深入敵國,兵不盈萬,恐不任戰事,請益府兵以備不虞。”王從之。王恩遇益厚,以王妃妹妻元。

至元七年,世祖以王守上都,署元為斷事官。時饋餫不及,兵以剽掠自給。元諭富民,預輸租賦,得萬餘石以贍軍食。

至元十四年,諸王昔里吉叛,劫北安王於阿力麻里。元為昔里吉所拘,後脫走,至阿赤潭城,收餘眾,兼道東歸。至瞻思谷水,又為叛王海都所獲,挈之西行數千里,至垂水川,守衛愈嚴,六年不令他徒。”

二十二年,海都言於篤哇:“北安王留此瘠甚,儻病死,則構怨日深,不如還之。元遂北安王歸,晝夜兼行,遇大軍於馬絮思水。明年,始達上都。六月,覲世祖於行在。世祖三招使前,詢其來狀,謂左右曰:“此人萬里歸我,其忠教雖蒙古人弗逮。”賜錢五千貫,貂裘、貂帽各一,錦帛三千匹,授奉訓大夫、都總管府達魯花赤。改順德路總管,晉嘉義大夫,遷通議大夫、益都路部總管,又改般陽路。以年老致仕,卒於家,年八十四。

元,敦厚明敏,善於撫馭,所至有聲,其忠信尤為遠人所服。追封東平郡公,謚忠穆。

張礎,字可用,其先渤海人。曾祖琛,徒通州。祖伯達,從忽都虎那顏略地燕、薊。金守將蒲察七斤以城降。忽都虎承制,以伯達為通州節度判官知通州。父范,為真定判官,因家焉。

礎業儒,廉希憲薦於世祖。時真定為阿里不哥分地,阿里不哥銜不附已,遣使言於世祖:“張礎我分地人,宜歸我。”世祖謂使者曰:“兄弟至親,寧分彼此。我方有事於宋,待天下平定,當遣礎還。”憲宗九年,從世祖伐宋,文檄悉出其手。

中統元年,立行中書省,以礎權左右司掾。尋出為彰德路拘榷官,復入為右三部員外郎。賜金符,為平陽路同知轉運使。改知獻州、同知東平府事,又改知威州。有婦人騎驢過市,投下官暗赤之奴,引鳴鏑射婦人墜地,奴匿暗赤家。礎大怒,將以其事上聞,暗赤懼,乃出其奴,論如律。

至元十四年,遷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司副使,佩金符。遂安縣貧民負險為亂,命礎與同知浙西道宣慰使劉宣捕之。宣即欲進兵,礎曰:“江南新附,宜人招諭,以全眾命。”宣不可,礎曰:“諭之不來,用兵未晚。遂遣人諭以禍福,逆首果自縛請罪,礎釋之,宣乃嘆服。累遷嶺南廣西道、嶺北湖南道提刑按察副使。授賓州路總管,不赴。拜國子祭酒,尋出為安豐路總管。三十一年卒,年六十三。贈昭文館大學士,追封清河郡公,諡文敏。子淑,衛輝路推官。

陳元凱,字時舉,冀寧臨晉人。父膺,東平路勸農使。元凱通經術,得中原文獻之傳。至元三年,太保劉秉忠薦於裕宗。元凱舉止祥雅,占對稱旨,除宮籍監,出為同知復州路總管府。

二十年,拜江西行省郎中。時盜賊逢起,省中議討賊方略。元凱曰:“破賊在擇良將。”舉招討使郭彥高可用。彥高方被誣系獄。眾難之。元凱曰:“使功不如使過,況非共罪乎。”乃命彥高討捕,悉平之。廣東賊黎德據海州抄略,右丞忽都鐵木兒討擒之,欲獻俘京師。元凱請曰:“黎德么麽小丑,宜速殺之以射百姓。即命磔德於市。移富州尹,元凱謂僚屬曰:“今日當以安百姓為急務,百姓安,則農不侍勸而衣食足,盜賊自息矣。”居三月,盜賊屏跡,流亡復業,治行為江西第一。擢江州路管。改海北廣東道肅政廉訪使,以疾不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