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二百一·列傳第九十八



武宗即位,召為中書左丞,遷右丞。二年,立尚書省,復謝病歸。

仁宗即位,召諸老臣入議國事,正詣闕言八事:一曰守成寧,二曰重省台,三曰辨邪正,四曰貴名爵,五曰正官符,六曰開言路,七曰慎賞罰,八曰節財用。仁宗初政,風動天,正與諸老臣襄贊之力居多。累乞致仕,不許。拜榮祿大夫、平章政事、議中書省事。

時議經理河南、淮浙、江西民田,增茶鹽課額,正極言不可,弗從。歲大旱,野無麥谷,種不入土,台臣言:“燮理非人,奸邪蒙蔽,民多冤滯,感傷和氣所致。”詔會議。平章李孟曰:“燮理之責,儒臣獨孟一人,請避賢路。”平章忽都不丁曰:“台臣不能明察奸邪,以裨時政,可還詰之。”正言:“台、省一家,當同心獻替,擇善而行,豈容分異耶?”孟不從,竟如忽都不丁言。右丞相帖木迭兒傳旨:“廉訪司權太重,故按事失實,自今不許專決六品以下官。”忽都不丁、李孟議行之,正言:“但當擇人,法不可易也。”事始寢。延祐六年卒。後贈宣力贊治功臣光祿大夫、司徒柱國,追封趙國公,謚忠宣。

子秉德,官秘書監丞,歷兵、工二部侍郎,出為安慶路總管;秉仁,以蔭為中書架閣管勾,累官工部尚書,致仕。

王毅,字栗夫,東不汶上人。以大臣薦,累官翰林學士承旨、太子詹事。武宗欲幸壽安佛寺,毅疏諫止之。仁宗即位,劾鐵木迭兒營私蠹政,伏闕極論之,不報。以親老告歸,用御史台薦,召不。延祐三年,拜中書右丞。四年,出為江浙行省右丞,遷中書平章政事。六年,復以親老致仕。仁宗崩,欠木迭兒復相,誣以征理錢穀不實,欲奏殺之,英宗不從,始獲免。後卒於家。

初毅召用時,父玉附詔使奏曰:“臣玉雖老尚健,謹遣毅一心事陛下。”仁宗大喜,特授玉集賢學士,階資德大夫,士論榮之。

高昉,字顯卿,其先遼東人,後徒大名。父昂,朝城尉。

昉美風儀,神觀高郎,涉獵文史,為經世之學。辟集賢院掾擢都省掾。

平章何榮祖器之,調吏部主事。建言:“仕者歷履歲月,治行無由核實,吏得並緣為奸。宜書於冊,置局司之,每遇遷轉,以為黜陟。”執政韙其言,著為令。再遷左司員外郎、郎中。臣囚燕南道,平反冤獄,時論稱之。改吏部郎中,時選授無法,昉請除儒人為長吏,雜進者貳之,由是選法一清。擢禮部侍郎,奉命按治浙江白雲宗僧民經,凡奪民田廬悉返之,又得賄賂沒官者若干萬,浙民大快。遷左司郎中,出為潭州路總管。奸民有詐稱敕制者,逮擊數百人,昉詳讞之,止坐二人,余皆釋不問。

武示即位,召為同知中政院事。鏇拜中書參知政事。至大二年,尚書省立,議更鈔法。昉言:“紙幣已虛數倍,若再抑之,則鈔愈輕,而物愈貴,非半之善也。”時不能用其言,出昉為江浙行省參知政事。敕范供佛銅器,行省官欲銷庫錢以充其用,昉曰:“歷代錢貨,敦敢擅廢?”未幾,錢、鈔兼行,從乃服昉有先識。進行省左丞。會平章張驢請括江南民田,昉言:“承平日久,賦稅皆有常經,民心一搖,恐生他變。”已而果如昉言,贛州蔡五九等亂作。延祐元年,召為中書參知政事,昉以母老乞歸養,帝不允,改集賢學士、商議中書省事。是年,丁母憂。明年,起為江南行台侍御史,又行樞密副使,皆不就。又明年,帝遣使召之曰:“卿以大祥日至,則能為朕來矣。”昉不敢固辭,既至,入見便殿,即日拜中書參知政事。五年,進右丞。

七年春,帝不豫。鐵木迭而譖於皇太子,言倉庫空虛,命具錢穀大數以聞。昉曰:“某等備位執政,進賢黜不肖,乃其職也。至於錢穀,自有主者。”鐵木迭而益怒。仁宗崩,鐵木迭而遂為右丞相,以昉及前平章政事王毅、參議韓若愚征理錢穀不實,請於英宗,欲仿桑哥奏誅執政,殺昉等。賴帝知其無罪,得放還。

泰定初,昉等始獲昭雪,起拜榮祿大夫、湖廣行省平章政事,佩金虎符,節制諸軍。時兩江岑毅、黃聖許等數叛,昉請於朝,以前廣西僉提刑按察司事奧屯忽都魯有威惠,命為本道安撫使,岑、黃等果相帥歸附。歲余,改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天曆元年,偕行省臣五人入覲,至陵州,以疾卒,年六十有五。至正中,贈推誠效節秉義佐理功臣、光祿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魏國公,諡文貞。

子履,江浙行左右司郎中;恆,河間路總管府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