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六十四·志第三十一



二十八年三月,命各路各縣學內設立國小,選請老成之士教之。或自願招師,或自從其父兄者,聽便。其他先儒講學之地,與好事之家出私錢贍學者,並立為書院。書院設山長一員。凡師儒之命於朝廷者曰教授,路府上中州置之。命於禮部及行省及宣慰司者曰學正、山長、學錄、教諭,路州縣及書院置之。凡路府州書院設直學以掌錢穀,從郡守及憲府官試補,直學考滿,又試所業十篇,升為學錄、教諭。凡學正、山長、學錄、教諭或由集賢院及台憲等官舉充之。教諭、學錄歷兩考升學正、山長,又歷一考升散府上中州教授,又歷考升路教授。後又改直學考滿為州教授。自京學及州縣學以及書院,凡生徒之肄業於是者,守令薦舉之,或用為教官,或取為吏屬雲。

至歲貢之法,大德八年,始定國子生蒙古、色目、漢人三歲各貢一人。十年,國子學定蒙古、色目、漢人生員二百人,三年各貢二人。

至大四年,定生員額二百人。是年,復立國子學試貢法,蒙古授官六品,色目正七品,漢人從七品。試蒙古之法宜從寬,色目生宜稍加密,漢人生則全科場之制。

延祜二年,增生員百人,陪堂生二十人,用集賢學士趙孟頫、禮部尚書元明善等所書國子學貢試之法更定之。一日:升齋等第。六齋東西相向,下兩齋左曰遊藝,右曰依仁,凡誦書講說、國小屬對者隸焉。中兩齋左曰據德,右曰志道,講說《四書》、課肄詩律者隸焉。上兩左者曰時習,右曰日新,講說《易》、《書》、《詩》、《春秋》科,習明經義等程文者隸焉。每齋員數不等,每委考其所習經書課業,及不違規矩者,以次遞升。

二日:私試規矩。漢人驗日新、時習兩齋,蒙古、色目取志道、據德兩齋,本學舉實歷坐齋二周歲以上,充貢舉。漢人私試,盂月試經疑一道,仲月試經義一道,季月試策問、表章、詔誥科一道。蒙古、色目人,盂月、仲月各試明經一經,季月試策問一道。辭理俱優者為上等,準一分;理優辭平者為中等。準半分。每歲終,通計其年積分,至八分以上者升充高等生員,以四十名為額,內蒙古、色目各十名,漢人二十名。歲終試貢,員不必備,惟取實才。有分同闕少者,以坐齋月日先後多少為定。其未及等,並雖及等無闕未補者,其年積分,並不為用,下年再行積算。

三曰:黜罰科條。應私試積分生員,其有不事課業及一切違戾規矩者,初犯罰一分,再犯罰二分,三犯除名,從學正、錄糾舉,其知而不糾舉者,從本監議罰。應己補高等生員,初級殿試一年,再犯除名,從學正、錄糾舉,其知而不糾舉者,亦從本監議罰。應在學生員,歲終實歷坐齋不清年歲者,並行除名。除月假外,其餘各假,並不準。學正、錄歲終通行考校應在學生員,除蒙古、色目外,其餘漢人生員三年不能通一經者及不肯勤學者,勒令出學。其餘責罰,並依舊規。

泰定三年,更積分而為貢舉,並依世祖舊制。其貢試之法,從監學所擬,大概與前法略同,而防閒較密雲。其學正、錄及司樂、典籍、管勾等貫,舊例舉積分生員充之,後以積分既革,於上齋舉年三十以上、學行堪范後學者為正、錄,通曉音律、學業優贍者為司樂、乾局通敏者為典籍、管勾。其侍儀舍人,於上、中齋舉禮儀習熟、音吐洪暢、曾掌春秋釋奠、每月告朔明贊、眾見其能者充之。至伴讀員數,大德七年定四十人,歲貢八人。至大四年。定四十人,歲貢四人。延祐四年,定歲貢八人。是後,又命所貢生員與舉人同試於禮部,策於殿廷,又置備榜而力選擇焉。

童子舉。

唐宋始著於科,然亦無常員。

成宗大德三年,舉童子楊山童、海重。五年,大都提舉學校所舉安西路張泰山,江浙行省舉張升甫。

武宗至大元年,舉武福安。

仁宗延祐三年,江浙行省舉前博孫馮帖哥。六年,河南路舉張答罕。學士完者不花舉丁頑頑。七年,河間縣舉杜山童。大興縣舉陳聃。

英宗至治元年,福州路連江縣舉陳元麟,至治三年,河南行省舉張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