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六十四·志第三十一



一,科場,每三歲一次開試。舉人從本貫官司於路府州縣及諸色戶內推選,年二十五以上鄉黨稱其孝弟,朋友服其信義,經明行修之士,結狀舉保,以禮敦遣,貢諸路府。其或徇私濫舉,並應舉而不舉者,監察御史、肅政廉訪司體察究治。

一、考試程式:蒙古、色目人,第一場經問五條,《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設問,義理精明,文辭典雅為中選,用朱氏章句集注。第二場策二道,以時務出題,限五百字以上。漢人、南人,第一場明經經疑一問,《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出題,並用朱氏章句集注,復以己意結之,隈三百字以上;經義一邊,各治一經,《詩》以朱氏為主,《尚書》以蔡氏為主,《周易》以程氏、朱氏為主,已上之經兼用古註疏,《春秋》許用《三傳》及胡氏《傳》、《禮記》古注琉,限五百字以上,不拘格律。第二場古賦詔誥用古體,章奏參古體、四六。第三場策一道,經史時務內出題,時務不矜浮藻,惟務直述。限一千字以上。

一,蒙古、色目人,願試漢人、南人科目,中選者加一等注授。

一,蒙古、色目人作一榜,漢人、南人作一榜。第一名賜進士及第,從六品,第二名以下及第二甲,皆正七品,第三甲以下,皆正八品,兩榜並同。

一,所在官司遲誤開試日期,監察御史、肅政廉訪司糾彈治罪。

一,流官子孫蔭敘,並依舊例,願試中選者,優升一等。

一,在官未入流品,願試者聽。若中選,已有九品以上資級,比附加十等注授。若無品級,止依試例從優銓注。

一,鄉試處所,並其餘條目,命中書省議行。

延祐元年二月,中書省奏定科舉程式目:

一,鄉試。中進者,各給解據、錄連取中科文,行省處移咨都省,送札部,腹里宣慰司及各路關申禮部,監察御史、廉訪司依上錄連科文申台,摶呈都省,照勘會試。八月二十日,蒙古、色目人,試經問五條;漢人、南人,明經經疑一問,經義二過。二十三日,蒙古、色目試策一道;漢人、南人古賦詔誥章表內科一道。二十六日,漢人、南人試策一道。

一,會試。次年省部。依鄉試例,於二月初一日試第一場,初三日試第二場,初五日第三場。

一,御試。三月初七日。前期奏委考試官二員、監察御史三員、讀卷官二員於殿廷考試。每舉子一名,委怯薛歹一人看守。漢人、南人,試策一道,限千字以上。蒙古、色目人,時務策一邊,限五百字以上。

一,選考試官,行省與宣慰司鄉試。有行台去處,行省官、行台官一同商議選差;如不拘廉訪司去處,行省官與監察御史選差;山東、河東宣慰司,真定、東平路,同本道廉記司進差。上都、大都省部選差在內監察史御、在外廉訪司官一員監試。每處差考試官、同考試官一員,並於見任及在闈有德望文學常選官內選差;彌封官一員,謄錄官一員。選廉乾文資正官充。謄錄試卷並移行文字,皆用朱筆書寫,仍須設法關防,毋致容私作弊。省部會試,都省進委知貢舉、同知貢舉官各一員,考試官四員。監察御史二員,彌封、謄錄、對讀官、監試等官各一員。

一,鄉試,行省十一:河南、陝西、遼陽、四川、甘肅、雲南、嶺北、征東、江浙、江西、湖廣。宣慰司二:河東冀寧路。山東濟甫路。直隸省部路分四:真定路、東平路、大都路、上都路。

一,天下選合格者三百人赴會試,於內取中進者一百人,內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分卷考試,各二十五人。蒙古取合格者七十五人:大都十五人,上都六人,河東五人,真定等路五人,東平等路五人,山東四人,遼陽五人,河南五人,陝西五人,甘肅三人,嶺北三人,江浙五人,江西三人,湖廣三人,四川一人,雲南一人,征東一人。色目人取合格者七十五人:大都十人,上都四人,河東四人,東平等路四人,山東五人。真定等路五人,河南五人,四川三人,甘肅一人,陝西三人,遼陽二人。雲南三人,江浙十人,湖廣七人。漢人取合格者七十五人,大都十人,上都四人,真定等路十一人,東平等路九人,山東七人,河東七人,河南九人,四川五人,雲南二人,甘肅二人,嶺北一人,陝西五人,遼陽二人,征東一人。南人取合格者七十五人:湖廣十八人,江浙二十四人,江西二十二人,河南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