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四十八·志第十五

○地理三

陝西諸道行御史台。大德三年罷,延祐二年復置。

陝西等處行中書省,領路三、府五、州十八,屬州十一,屬縣七十九。

奉元路。上。金為京兆府,屬京兆府路。憲宗三年,置從宜府於京兆。至元十五年,改京兆府為安西府。十六年,升安西府為安西路。皇慶元年,改為奉元路。舊領長安、鹹寧、興平、涇陽、臨潼、藍田、雲陽、高陵、終南、櫟陽、郿、鹹陽十二縣。至元元年,省雲陽縣入涇陽。舊志:並耀州之雲陽。案雲陽,宋隸耀州,金隸京兆府。四年,省櫟陽縣入臨潼。七年,又以悛屋縣來屬,省終南入之。戶三萬三千九百三十五,口二十七萬一千三百九十九。壬子年數。領司一:

錄事司。

縣十一:

鹹寧,下。長安,下。鹹陽,下。興平,下。臨潼,下。至元四年,並櫟陽縣入之。藍田,下,涇陽,下,至元元年,省雲陽縣入之。高陵,下。至正末,李思齊築鹿台城於縣西南二十五里。悛屋,下,金故縣,隸鳳翔府,後升為恆州。至元初,降為縣來屬。郿縣。下。金故縣,隸鳳翔府,後隸恆州。元初,升為州,增置柿林縣。至元元年,復降郿州為縣,省柿林入之。

州五:

同州。下。金故州,屬京兆府路。舊領馮翊,朝邑、白水、郃陽、澄城、韓城六縣。元初,省馮翊縣入本州。領縣五:

朝邑,下。白水,下。郃陽,下。宋舊隸同州,金改隸禎州。至元初廢禎州,仍隸本州。澄城,下。韓城,下。金貞祐三年,升為禎州。至元元年廢,二年再置,六年降為韓城縣。

華州,下。金故州,屬京兆府路。舊領鄭、華陰、下邽、蒲城、渭南五縣。元初,省鄭縣入本州,至元十二年,復置鄭州,後省並。年分闕。省下邽縣入渭南。領縣三:

華陰,下。蒲城,下。渭南。下。

耀州。下。金故州,屬京兆府路。舊領華原、同官、美原、三原四縣。至元元年,省華原縣入州,復置富平縣,省美原縣入富平。領縣三:

三原,下。富平下。宋故縣,金省入美原。至元元年,復置。同官。下。

乾州。下。金故州,屬京兆府躋。舊領奉天、醴泉、武功、好畤四縣。至元元年,省奉天縣入本州。五年,復置奉天,省好畤入之,又析畤州之永壽來屬。後又改奉天縣為醴泉。領縣三:

醴泉,下。至正初,改築新城於城西三十里。武功,下。金以嫌顯宗諱,改為武功武亭。元復。後廢。至正四年,復置。永壽。下。至元十五年,徙縣治於麻亭。

商州。下。金故州,屬京兆府路。領縣一:

洛南。下。

延安路。下。金延安府,屬鄜延府路。元改延安路。舊領膚施、延川、延真、臨真、甘泉、敷政、門山七縣。元初析甘州之宜川來屬,又省丹州入宜川縣。戶六千五百三十九,口九萬四千六百四十一。壬子年數。領縣八。

膚施,下。甘泉,下。宜川,下。元初,置司候司。至元六年,省入宜川。按金志,丹州具一:宜川。宋志,鄜州縣一:宜川。宋志奪鄜州所屬之四縣,又奪丹州,誤以宜川屬鄜州也。舊志無丹州,以並丹州入宜川世。延長,下。延川,下。安定,下。本宋舊堡。憲宗二年,升為安定縣。至元元年,析置丹頭縣。四年,併入本縣。安塞,下。本金舊堡。憲宗二年,升為縣。至治三年,徙縣治於龍安鎮。保全。下,金為保全州。至元六年。降為縣。

州三:

鄜州。下。金故州,屬鄜延路,舊領洛交、直羅、鄜城、洛川四縣。至元四年,省鄜城入洛川,又省洛交、直羅入州。六年。廢坊州,以中部、宜君二縣來屬。領縣三:

洛川,下。中部,下。宜君。下。

綏德州。下。金故州,屬鄜延路。舊領清澗一縣,舊志:金領八縣。誤以城寨為縣。十寨、一城、一堡。歸附後,升米脂寨為縣,省嗣武城入之,升懷寧寨為縣,省綏平寨入之。至元四年,又省定戎寨入米脂,懷寧縣入清澗,義合寨、綏德寨入本州。領縣二:

青澗,下。米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