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四十八·志第十五



重慶路。上。宋為重慶府,屬夔州路。以兵亂,遷治無常。至元十六年,置重慶路總管府。二十一年,升為上路,析忠、涪二州為屬郡。二十二年,又以瀘、合二州來屬。舊領巴、江津、璧山三縣。至元二十年,以南川縣來屬,廢南平軍入之。二十二年,省璧山縣入巴縣。後至元四年,又置墊江縣。戶二萬二千三百九十五,口九萬三千五百三十五。至元二十九年數。領司一:

錄事司。

縣四:

巴縣,下。倚郭。江津,下。至元十六年,賜四川行省參政昝順田民百八十戶於江津縣。南川,下。至十二年,省重慶府隆化縣入之。墊江。下。

州六:

瀘州。下。宋故州,屬潼川府路。宋府將劉整以城歸附。宋人復取之,改江安州,徙治江南。至元十六年,復改瀘州,還故治。二十二年,來屬重慶路。舊領潼川、合江、江安、納溪四縣。至元二十年,省瀘川縣入本州。領縣三:

江安,下。納溪,下。合江。下。宋治安樂故城,元升為合江州,移治神臂江南。至元二十八年,復為縣。

忠州。下。宋為忠州,又升鹹淳府,屬夔州路。元初,仍為忠州。舊領臨江、豐都、墊江、南賓、龍渠五縣。龍渠縣久廢。至元中,省臨江縣入本州,省墊江縣入豐都。領縣三:

臨江,下。南賓,下。豐都下。

合州。下。宋故州,屬夔州路,後遷州治於釣魚山。至元十五年,宋將王立以城降,復還舊治。二十二年,來隸重慶路。舊領隸事司,石照、漢初、赤水、銅梁、巴川五縣。至元二十年,省隸事司及巴川縣入銅梁,赤水縣入石照,漢初縣入順慶路之南充;又省昌州及永昌、昌元二縣入大足縣來屬。領縣五:

銅梁,下。舊治在縣北列宿壩,後移治涪江南岸東溪壩。元初,移今治,省巴江縣入之。定遠,下。本宋地名女菁平。至元四年,便宜都總帥汪良臣立寨於母章德山。五年,改為定遠城,置武勝軍,行和溪安撫司事。後復改定遠州。二十四年,降為縣。石照,下。《明一統志》:元省石照縣入本州。其省入年分闕。大足,下。舊隸昌州,至元二十年,州廢來屬。昌寧,下。本昌元縣。至元二十年,省入大足縣。後復置今縣。

涪州。下。宋故州,屬夔州路,後移治三台山。元初,復舊治。舊領涪陵、賓化、樂溫、武龍四縣。賓化縣久廢。至元二十年,省涪陵、樂溫二縣入本州。領縣一:

內江。下。

珍州。下。宋故州,屬夔州中。領縣二:

樂源,下。綏陽。下。

紹慶路。下。宋紹慶府,屬夔州路。至元二十八年,置總管府。泰定四年,紹慶路四洞酋何者等降,並命為蠻夷長官,仍設巡檢司以撫之。戶三千九百四十四,口一萬五千一百八十九。至元二十七年數。領縣二:

彭水,下。黔江。下。

紹熙路。下。宋紹熙府,元初廢。至正初,置紹熙路總管府。領縣四:

營懷,下。威遠,下。資官,下。應靈。下。

懷德府宣撫司。至順二年,四川行省招諭懷德府驢谷什用等四洞及生蠻十二洞內附。詔升懷德府為宣撫可以領之,諸洞各設長官司及巡檢司。

領州四:

來寧州。下。

柔遠州。下。

酉陽州。下。宋思州,又改酉陽州,元初因之。領縣三:

務川,下。中水,下。寧夷。下。

服州。下。

石柱軍民宣撫司。宋石柱安撫司,元初改宣撫司。

石耶洞軍民府。本石柱宣撫司地,元初析置軍民府。

邑梅沿邊溪洞軍民府。元初改並鄉洞,置軍民府。

夔州路。下。宋為夔州都督府。至元四年,置夔府路總帥府,戍開州。十五年,改夔州路總管府,以施、萬、雲安、天寧四州來屬。二十二年,又以開、達、梁山三州來屬。二十五年,析施州清江縣地入本路。戶二萬二十四,口九萬九千五百九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數。領司一:

錄事司。

縣二:奉節,下。巫山。下。

州七:

施州。下。宋故州,屬夔州路。舊領清江、建始二縣。至元二十二年,省清江縣入本州。領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