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四十七·志第十四



六安,中。英山。中。

安豐路。下。宋壽春府,又以安豐縣為安豐軍,並屬淮南西路。至元十四年,改安豐路總管府。十五年,降為散府。二十八年,復升為路,降臨濠府為濠州以隸之。至正十二年,置安豐分元帥府。戶一萬七千九百九十二,口九萬七千六百一十一。領司一:

錄事司。

縣五:壽春,中。倚郭。安豐,下。霍邱,下。壽春、安豐、霍邱三具,宋隸壽春府。至元十八年,來屬本路。元統二年,立準鄉臨水山巡檢司。下蔡,下。與蒙城俱隸安豐府。二十八年,罷府,來屬本路。蒙城。下。金屬壽州。至元十八年。來屬本路。

州一:

濠州。下。宋故州,屬淮南西路。至元十三年歸附,置安撫司,十五年,升為臨濠府,二十八年,復為濠州,隸本路。舊領鍾離、定遠二縣。至元二十八年,降懷遠州為縣,隸之。領縣三:

鍾離,下。倚郭。定遠,下,懷遠。下。宋為懷遠軍,領荊山一縣。至元二十八年,以軍為縣,省荊山入之。

安慶路。下。宋安慶府,屬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宋將范文虎以城降。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安慶路總管府,屬黃蘄州宣慰司。二十三年,罷宣慰司,直隸行省。舊領懷寧、宿松、望江、太湖、桐城五縣。至元二年,析懷寧縣境置灊山縣。戶三萬五千一百六,口二十一萬九千四百九十。領司一:

錄事司。大德元年置。

縣六:

懷寧,中。宿松,中。天曆初,立鐵柱於小孤山,號海門第一關。望江,下。大潮,中。桐城,中。宋末徙治樅陽,又徙於李陽河。元初,始還舊治。灊山。下。本懷寧縣之清朝、玉照二鄉地。宋立四寨,仍隸懷寧縣。至無中,置野人原寨。至治間,始析置灊山縣,以山為名。

淮東道宣慰使司。皇慶二年,改淮東淮西道宣尉恰為淮東道宣慰使司。

江北淮東道肅政廉訪司。

揚州路。上。宋揚州,屬淮南東路。至元十三年歸附,置淮東都元帥府。十四年,改揚州路總管府。十五年,置淮東道宣慰司,本路屬焉。十九年,省宣慰司,本路直隸行省。二十六年,改浙西道宣慰司為淮東淮西道宣慰司,仍治揚州路,升本路高郵府為散府,直隸宣慰司。戶二十四萬九千四百六十六,口一百四十七萬一千一百九十四。領司一:

錄事司。

縣二:

江都,上。倚郭。泰興。上。

州五:

真州。下。宋故州,屬淮南東路。至元十三年,置真州安撫司。十四年,改真州路總管府。二十一年,降為州,隸揚州路。領縣二:

揚子,上。倚郭。宋永正縣。至元二十八年,改揚子縣,移治新城,省錄事司入之。六合。下。

滁州。下。宋故州,屬淮南東路。至元十五年,改滁州路總管府。二十年,仍為州,隸揚州路。領縣三:

三除州。下。宋故州。屬準南東路處。至元十五年,改三除州路總管府。二十年,仍為州,隸揚州路。領縣三:

清流,中。至元十四年,省錄事司入之。來安,下。全椒。下。

泰州。上。宋故州,屬淮南東路。至元十四年,改泰州路總管府。至二十一年,仍為州,隸揚州路。領縣二:

海陵,上。倚郭。宋端平後,去縣城五里別築新城。後張土誠據之。如皋。下。

通州。中。宋故州。屬淮南東路。至元十五年,改通州路總管府。二十一年,仍為州,隸揚州路。領縣二:靜海,上。倚郭。海門。中。

崇明州。下。本通州海濱沙洲。宋建炎中有昇州句容縣姚、劉二姓避兵於沙上,其後遂稱姚劉沙。宋嘉定中,置天賜監場。至元十四年,置崇明州。

淮安路。上。宋楚州。又升屬縣山陽縣為淮安軍,又改軍為州。屬淮南東路。至元十三年,置行淮東安撫司。十四年,改總管府。二十年,置淮安府路總管府,以臨淮府,海寧、泗、安東三州隸之。二十七年,罷臨淮府。舊領山陽、鹽城、淮安、新城、淮陰、新城、清河、桃園七縣。設錄事司。至元二十年,省淮安、新城、淮陰三縣入山陽縣。戶九萬一千二十二,口五十四萬七千三百七十七。領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