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四十七·志第十四



錄事司。

縣四:

山陽,上。宋淮安縣,至元十二年,以本縣馬羅軍寨為山陽縣。十三年,淮安路歸附,仍存淮安縣。二十年。省淮安及新城縣入之。鹽城,上。桃園,下。本淮陽軍之桃園鎮,金盥淮濱縣,後廢。至元中置桃園縣。清河,下。本泗州之清河口,宋置清河軍,至元十五年改為縣。

州三:

海寧州。下。宋故州,屬淮南東路。金志亦有海州,後復為宋地。至元十二年,歸附。十五年,升海州路,為總管府。又改為海寧府,鏇降為州,隸淮安路。舊領錄事司,朐山、東海、懷仁、沭陽四縣。至元二十年,省東海縣與錄事司入朐山。領縣三:

朐山,中。沭陽,下。贛榆。下。宋懷仁縣,金改贛榆。

泗州。下。宋故州,屬淮南東路。金志亦有泗州,後復為宋地。至元十三年,降為下州。舊領臨淮、淮平、虹、靈璧、睢寧五縣。至元十六年,析瞧寧縣屬邳州。十七年,析靈璧縣屬宿州,以臨淮府五河縣來屬。二十一年,省淮平縣入臨淮。二十七年,廢臨淮府,以盱眙、天長二縣來屬。領縣五:

臨淮,下。虹縣,下。宋故縣,金廢。元初復置。五河,下。盱眙,上。宋招信軍。至元十三年,行招信軍安撫司事,領盱眙、天長、招信、五河四縣。十四年,升招信路總管府。十五年,改臨淮府。十七年,以五河縣在淮北,改屬泗州。二十年,並招信縣入盱眙。二十七年,廢臨淮府入盱眙。天長。中。至正十五年,置淮東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於本縣。

州一,安東州。下。宋漣水軍,後改安東州,屬淮南東路。至元十二年,置安東分元帥府。後改隸準安路,領縣一:

漣水。下。

高郵府。宋高郵軍,屬淮南東路。至元十四年,升為高郵路總管府。二十年,降高郵路為府,隸揚州路,後改為散府,隸宣慰司。舊領錄事司及高郵、興化二縣。至元二十年,廢安宜府為寶應縣來屬,又省錄事司入高郵縣。戶五萬九十有八。至順錢糧戶數。領縣三:

高郵,上。倚郭。興化,中。寶應。上。舊為寶應軍。至元十六年,改為安宜府。二十年,廢府為縣,來屬。

荊湖北道宣慰司。至正十一年,兼都元帥府。

山南江北道肅政廉訪司

中興輅。上。宋為江陵府,屬荊湖北路。至元十二年,歸附。是年,置懷遠、靈武二縣,分處新民。未詳何時裁併。十三年,改上路總管府,設錄事司。天曆二年,以文宗潛藩。改為中興躋。戶一十七萬六百八十,口五十九萬九千二百二十四。領司一:

錄事司。

縣七:

江陵,上。公安,中。石首,中。松滋,中。枝江,下。潛江,下。舊治白氵付。至元二十七年,水圮城,遷今治。監利。中。

峽州路。下。宋峽州,屬荊湖北路。至元十三年,歸附。十七年,升為峽州路。戶三萬七千二百九十一,口九萬二千九百四十七。領縣四:

夷凌,中。宋末隨州遷治不常。歸附後,還江北舊治。宜都,下。宋舊縣。長陽,下。遠安。下。至正初,達魯花赤沙班遷縣治於亭子山下。

安陸府。宋郢州,隸京西南路。至元十三年,歸附。十五年,升為安陸府。隸宣慰司。戶一萬四千六百六十五,口三萬三千五百五十四。領縣二:

長壽,中。京山。中。兵亂,移治漢濱。至元十二年,還舊治。沔陽府。宋復州,屬荊湖北路。至元十三年,歸附,升為復州路。十五年,改為沔陽府。戶一萬七千七百六十六,口三萬九百五十五。領縣二:

玉沙,中。倚郭。景陵。中。宋舊縣。兵亂,徙治無常。歸附後,還舊治。

荊門州。下。宋荊門軍,屬荊湖北路。至元十二年,歸附。十四年,升為荊門府。十五年,遷府治於古城,降為州。戶二萬九千四百七十一,口一十六萬五千四百三十五。領縣二:

長林,上。當陽。中。

德安府。宋舊府,屬荊湖北路。宋鹹淳七年,徙治漢陽。至元十三年,歸附,還舊治,隸湖北邊宣慰司。十八年,罷宣慰司。直隸行省。為散府。三十年,改隸黃州路。後復隸宣慰司。舊領安陸、孝感、應城、雲夢、應山五縣。至元十五年,析應山縣。隸隨州。戶一萬九百二十三,口三萬六千二百一十八。領縣四:

安陸,下。孝感,下。宋建炎中遷縣治於紫資寨。至元十六年,還舊治。應城,中。雲夢,下。

州一:

隨州。下。宋故州,屬京西南路。至元十二年,歸附。十三年,以兵亂,遷徙無常,即黃仙洞為州治。舊領隨縣。十五年,以德安府應山縣來屬。戶一萬五千九百六十六,口五萬二千六十四。領縣二。

隨縣,下。應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