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九十一·志第五十八



編鐘十有二蘆,蘆十有六鍾,制見《登歌》。此下樂器制與《登歌》同者,皆不重載。按至元元年,中都等處括到亡金樂器,其完者景鍾二,此北京崇寧中所鑄者,惟不知何以有二也。

石部:

編磐十有六蘆,蘆十有二碧,制見《登歌》。筍蘆與鎛鍾同。

絲部:

琴二十有七,至元三年造。二弦者三,三弦、正弦、七弦、九弦者各六。瑟十有二。按古制,琴惟正弦、七弦。宋太宗加為九弦,又作兩儀琴二弦,更有一弦、三弦,皆非古。《大晟樂》罷一、三弦、九弦不用,又並七弦罷之。後俱復用。元沿襲宋制,不改。

竹部:

蕭十,龠十,蘆十。笛十。

匏部:

巢笙十。

竽十,竹為之。與巢生皆十九簧,惟指法各異。

七星匏一,九星曜一,閏余匏一。

土部:

塤八。

革部:

晉鼓一,長六尺六寸,面徑四尺,圍丈有二尺,穹隆者居鼓面三之一。穹徑六尺六寸三分寸之一,面繪雲龍為飾,其皋陶以朱髹之。下承以彩繪跌座,並鼓高丈余,在郊祀者,挽以馬革。按晉鼓,古所以鼓。金奏建於軍。宋制晉鼓為樂節。乃李照之失。元誤沿其制也。

樹鼓四,每樹三鼓,其制高六尺六寸,中植以柱,曰建鼓。

樹末為翔鷺,下施小圓輪。又為重斗,方蓋,並繚以彩繪。四角有竿,各垂壁翣流蘇。下以青狻猊因為跌。建旁挾二小鼓,曰鞞,曰應,樹樂縣之因隅。踏床、鼓桴、並髹以朱。按建、鞞、應三鼓同一座,亦沿宋制之誤。雷鼓二,制如鼓而小,稅以馬革,特其柄播之,旁耳自擊。郊祀用之。

雷鞀二,亦以馬革鞔之,為大小鼓,交午貫之以柄。郊祀用之。

路鼓二,制如雷鼓,惟非馬革,祀宗廟用之。

路鞀二,其制為大小二鼓,余貫之,旁各有耳,以柄搖之,耳往還自擊,不以馬革。祀宗廟用之。

木部:

祝一,敔一。

麾一,制以絳繒,長七尺,畫升龍於上,以金塗龍首朱槓縣之,樂長執之,舉以作樂,偃以止樂。

照燭二,以長竿置絳羅籠於其末,然燭於中,夜暗,靡遠難辨,樂正執之,舉以作樂,偃以上樂。

纛二,制若旌幢,高七尺,槓首刻象牛首,下施朱繪蓋為三重,以導文舞。

龠六十有四,木為之,象龠之制,舞人所執。

翟六十有四,木柄,端刻龍首,飾以雉羽,綴以流蘇,舞人所執。

旌二,制如纛,槓首棲以鳳,以導武舞。

乾六十有四,木為之。加以彩繪。舞人所執。

戚六十有四,制若劍然。舞人所執。《禮記》注。‘戚,斧也’。今制與古異。

金錞二,范銅為之。中虛,鼻象狻倪,木方跌。二人舉錞,築於跌上。

金鉦二,制如銅盤,縣而擊之,以節樂。

金饒二,制如火斗,有柄,以桐為匡,疏其上如鈴,中有丸。執其柄而搖之,其聲饒饒然,用以止鼓。

單鋒、雙鐸各二,制如小鍾,上有柄,以金為舌,用以振武舞。兩鋒通一柄者,號曰雙鋒。

雅鼓二,制如漆簡,稅以羊革,旁有兩紐,工人持之,築地以節舞。

相鼓二,制如搏拊,以韋為表,實之以糠。拊其兩端,以相樂舞節。

鞀鼓二。

表四,木桿,鑿方石樹之,用以識舞人之兆綴。

凡郊祀、宗廟,用宮縣三十六虛,登歌二虛,祀前一日,宿懸於庭中,東方、西方設十二鎛鍾,各依辰位,編鐘處其左,編磬處其右,黃鐘之鐘起子位,在通街之西,蕤賓之鐘起午位,在通街之樂,每辰三虡,謂之一肆,十有二辰,凡三十六虡。樹建輯應於四隅,左祝右敔,設縣中之北。歌工次之,三十二人,重行相向而坐。凡工坐者,高以杌,地以氈。巢笙次之,蕭次之,竽次之,龠次之,篪次之,塤次之,長笛又次之,夾街之左右,瑟翼柷敔之東西,在前行,路鼓、路鞀次之。郊祀則雷鼓、雷鞀。閏余匏在簫之東,七星匏在西,九曜匏次之。一弦琴三列路鼓之東西,東一,西二。三弦、五弦、九弦、九弦皆六,次之。晉鼓一,處縣中之東南,以節樂。又設登歌樂於殿之前楹。殿陛之旁,設樂床,二樂工列於上。搏拊二,歌工六,祝一,敔一,在門內,相向而坐。鍾一虡在前楹之東,一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琴五,次之,瑟二,楹其東,笛一、龠一、篪一,在琴之南,巢笙、和笙各二,次之。塤一,在笛之南,閏余匏、排簫各一,次之,皆西上,磬一虡,在前溢之西。一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琴五,次之。瑟二,在其西。一笛、一龠、一篪,在一瑟之南,巢笙、和笙各二,次之,塤一,在笛之南,七星匏、九曜匏、排簫各一,次之,皆東上。舊志前楹西五琴之下,奪二十三字,據圻《續文獻通考》補。攝祀設宮縣之樂於庭中,東方、西方,磬虡起北,鍾虡次之,南方、北方磬虡起西,鍾虡次之。設十二鎛鍾於編縣之間,各依辰位。樹建鼓於四隅。置柷敔於北縣之內。柷一在道東,敔一在道西。路鼓一,在祝之東南。晉鼓一,在敔後。又路鼓一,在祝之西南。諸工人各於其後。東方、西方,以北為上,南方、北方,以西為上,文舞在北,武舞在南,立舞表於兆綴之間。又設登歌之樂於殿上前楹間。玉磬一柷,在西,金鐘一虡,在東。祝一,在玉磬北,稍東。搏拊二,一在敔北。東西相向。歌工次之。余工各位於縣後,其匏竹者,立於階間,重行北向,相對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