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一百一·志第六十八



中統元年,詔:“隨處官司,設傳遞鋪驛,每鋪置鏞兵五人,各處縣官,置文簿一道付鋪,遇有轉遞文字,當傳鋪即注名件到鋪時刻,及轉遞人姓名於籍上,令轉送人取下鋪柙字交收時刻還鋪。稽滯者罪之。”鋪兵一晝夜行四百里。各路總管府委有俸正官一員,每季親行提點。州縣亦委有俸末職,上下半月照例。有稽遲及磨擦損壞文字,即將鋪司銪兵科罪。

三年,定中書省文字轉遞外,其餘官府文字不得由急遞鋪轉送。各路總管府並總管軍官文字直申省者轉遞,不系申省者勿入遞。

至元八年,令各處成造軍器由急遞鋪轉送。又尚書省定例,隨路帳冊重十斤以下、可以擔負者,許入遞。

九年,左補闕祖立福合言:“諸路急遞鋪名,不合人情。急者急速也,國家設官署名字,必須吉祥者為美,宜更定之。“遂更為通遠鋪。

二十年,留守司言:“初立急遞鋪時,取不能當差貧民,除其差發充鋪兵,又不敷者,於漏籍戶內貼補。今富人慾避差發,永充鋪兵,宜擇其富者,令充貼戶,站戶之貧者充鋪兵。“從之。

二十八年,中書省以近年衙門眾多,文書繁冗,整治急遞鋪事例。凡入遞文字,其常事皆付承發司隨所投去處,類為一緘,排日發遣。其省部急速之事,方置匣子發遣。其匣子入遞,隨名造冊呈省,或合添設戶數亦仰明白議擬呈省。仍令各鋪照原行體例,並節續禁治條陳事理施行。又省部議:“亡宋收附以來,諸國悉平,比中統、至元之初入遞文字,何啻百倍,若必以晝夜四百里責之切,恐往返頻數疲勞不能解送。擬照原奉聖旨事意,除邊遠軍仃緊急,差委使臣勾當外,應人入遞文字,責令總鋪依例類緘發進。限一晝夜行三百里,江河風浪險阻不拘此限。並不得將文冊十斤以上及一切諸物入遞,違者送所在官司究問。”

至治三年,命各處急遞鋪。每十鋪設一郵長,於州縣籍記司史內差充,一歲之內能盡職者,從優補用,不能,提調官且輕重罪之。鋪兵每名,十二時辰輪子一個,鋪歷一本,二司行下一本,行省咨諸路申上一本,夾板一副,鈐攀一副,袖絹三尺,蓑農一領,紅綽屏一座,並牌旗軟絹袱包一條,回曆一本。

弓手,主捕盜鹼。京師南北城兵馬司外,則各州縣皆置之。

中統五年,頒建都詔書內一款:隨處府州驛路,應置巡馬及馬步弓手。於本路不論是何投下當差戶計,及軍、站、人匠、打捕鷹房、斡脫、窯冶、諸色戶計內,每一百戶取中戶一名充役,與免本戶差發,在九十九戶內均攤,若有失盜,勒令弓手立根盤捉。凡州縣相距五、七十里所有村店及二十戶以上者,設立巡防弓手,令本縣長官提調。若無村店處。或五、七十里創立聚落店舍,亦須及二十戶。其巡軍設別,不在戶數之內。關津渡口,必當置弓手處,不在此限。其夜禁之法:三更之點鐘聲絕,禁人行,五更三點鐘聲動,聽人行。有急速公事及喪病產子者,不在此限。

至元三年,省部議:“隨路戶數不同,兼軍站不在差發之內,似難均攤。擬斟酌京府司縣合用人數,止於本處包銀絲線並止納包銀戶計,每一百戶選差中戶一名當役,其差發令九十九戶包納。”從之。

八年,御史台言:“諸路宜選年壯熟嫻弓馬之人,以備巡捕之職。弓手數少者,亦宜增之。除捕盜外,不得別行差占。”

十六年,分大都南北兩城兵馬司,各主捕盜之任。南城三十二處,弓手一千四百名。北城十七處,弓手七百九十五名。

大德七年,以弓手糧稅應民戶包納,其中奸弊甚多。定合計征糧,驗實均包之法。

延祐二年,從江南行台請,以各處弓手,往往致害人命,役三年者罷之,別於相應戶內補換。

打捕鷹房戶,多取移居、放良及漏籍孛蘭奚、還俗僧過,及招收亡宋舊役等戶充之。其差發,除納地稅、商稅,依例出軍等六色宣課外,並免其雜泛差役。自太宗八年,抄籍分屬御位下及諸王公主駙馬各投下。世祖時,行尚書省重定其籍,永為定製焉。凡捕獵,自正月初一日始至七月二十八日,除毒禽、猛獸外,禽獸孕卵者不得捕打,禁捕野豬、鹿、免,違者罪之。詐稱打捕戶捕獵者,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