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七十一·志第三十八



至正元年,詔:“福建、山東B羰逞危病民為甚。行省、監察御史廉訪司,拘該有司官,宜公同講究。”二年,江浙行省左丞與行台監察御史、福建廉訪司及運使常山李鵬舉、漳州等八路正官議得食鹽不便,其目有三:一曰余鹽三萬引,難同正額,擬合除免。二曰鹽額太重,比依廣海例,止收價二錠。三曰住罷食鹽,並令客商通行。中書省送戶部定擬,自至正三年為始,將余鹽三萬引權令減免,散派食鹽擬合住罷。其減證額鹽價,與廣海提舉司事例不同,別難更議。右丞相脫脫、平章帖木兒達失等,以所擬奏行之。

廣東鹽場:至元十三年,依宋舊例辦課。十六年,辦鹽六百二十一引。二十二年,歲辦引一萬八百二十五。二十三年,增引為一萬一千七百二十五。大德四年,增正余鹽引至二萬一千九百八十二。十年,又增至三萬。十一年,增至三萬五千五百。至大元年,又增余鹽一萬五千引。延祐五年,定歲煎五萬五百引。五年,增為五萬五百五十二。

至元二年,監察御史韓承務言:“廣東追所管鹽課提舉司,自至元十六年為始,止辦鹽額六百二十一引,自後累增至三萬五千五百引,延祐間又增余鹽,通正額計五萬五百五十二引。灶戶窘於工程,官民迫於催督,呻吟愁苦,已逾十年。泰定間蒙減免余鹽一萬五千引。元統元年,都省以支持不敷,權將已減余鹽,依舊煎辦,今已二載,未蒙住罷。竊意議者,必謂廣東控制海道,連線諸番,船商輳集,民物富庶,易以辦納,是蓋未能深知彼中事宜。本道所轄七路八州,平土絕少,其民力耕火種,巢顛穴岸,崎嶇辛苦,貧窮之家,經歲淡食,額外辦鹽。賣將誰售?所謂富庶者,不過城郭商賈與舶船交易者數家而已。灶戶鹽丁,十逃三四,官史畏罪,止將見存人戶勒令帶煎。又有大可慮者,本道密邇蠻獠。民俗頑惡,誠恐有司責辦太嚴,斂怨生車。如蒙捐此微利,以示大信,疲民幸甚。”中書省送戶部定擬,自元統三年為始,廣東提舉司所辦余鹽,量減五千引,中書省以所擬奏行之。

廣海鹽場:至元十三年置,辦鹽二萬四千引。大德十年,大德二年,增鹽價一引為六十貫,工本十貫。獨廣西如故。增引為三萬一千。至大元年,又增余鹽一萬五千引。延祐二年,正余鹽通為五萬一百六十五引。

至元五年,湖廣行省言:“廣海鹽課提舉司額鹽三萬五千一百六十五引,余鹽一萬五千引。近因黎賊為害,民不聊生,正額積虧四萬餘引,臥收在庫。若復添辦余鹽,困苦未蘇,恐致不安。事關利吉,如蒙除免,庶期元額可辦,不致遺患邊民。”戶部議:“上項余鹽,若全恢辦,緣非元額,兼以本司僻在海隅,所轄灶民,累經掠劫,死亡逃竄,民物凋敝,擬於一萬五千引內,量減五千引,以紓民力。”中書省以所擬奏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