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七十二 起柔兆敦牂七月,盡屠維作噩十二月,凡三年有奇



蒙古以孟克薩爾為斷事官。孟克薩爾嘗從諸王莽賚扣征奇徹,身先諸將,及以所俘寶玉頒諸將,則退然一無所取,莽賚扣甚重之。至是為斷事官,剛明能舉其職。

三月,甲子,知大宗正丞兼權金部郎官姚希得,言李韶老成有德望,宜留奉內祠,侍經幄。戊辰,詔:“李韶依舊端明殿學士、提舉萬壽觀兼侍讀。”

是春,蒙古張柔攻泗州,鏇還屯杞。帳下吏瓜勒佳顯祖得罪亡走,上變誣柔,蒙古主命執柔以北。大臣多以闔門保柔者,卒辨其誣,顯祖伏誅。

夏,四月,辛卯,以旱,決中外繫囚,杖以下釋之。

庚子,以邢部尚書王伯大為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翰林學士、知制誥吳潛為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

辛丑,以鄭清之為太傅、右丞相、樞密院使、趙國公;游侶罷為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兼侍讀。或請更化改元,清之曰:“改元,天子之始事;更化,朝廷之大端。漢事已非古,不因易相而為之。”乃止。

以趙葵為樞密使兼參知政事、督視江淮、京西湖北軍馬兼知建康府,陳韡知樞密院事、湖南安撫大使兼知譚州;用鄭清之薦也。

庚戌,以褥雨未應,蠲大理寺、三衙、臨安府屬贓罰錢。

壬子,廣西漕臣劾貴州守臣陳鑒,迫脅考試,私取士人,壞科舉法;詔再鐫一秩,勒致仕。

五月,甲寅,詔:“武功郎、楊州寧淮軍統制張忠,戍守浮山,手搏敵帥,俱死於水,特贈武略大夫,更官其一子。”

乙卯,以禱雨未應,詔諸路錄囚。

己未,禱雨於天地、宗廟、社稷。

己巳,詔賜兩淮、京、蜀曾經戰爭之地田稅三年,其宿逋悉除之。

壬申,吳潛兼權參知政事。

六月,癸巳,賜進士張淵微以下五百二十七人及第、出身。淵微等以闕雨,請免瓊林賜宴。

丙申,詔求直言,弭旱。徐霖應詔,言諫議大夫鄭寀不易則不雨,臨安尹趙與不易則不雨;不報,遂引去。帝遣著作郎姚希得留之,不還。御筆改合入官,乃改宣教郎。霖屢辭,曰:“向為身死而不敢欺其君父,今以官高而自眩於生平,失其本心,何以暴其忠志!”又曰:“志貴乎潔,忠尚乎精。即有敗,則自陷於垢污矣。”

時鄭寀、趙與及周坦、葉大有、監察御史陳垓相合為一,唯黃師雍孤立,寀惡之尤甚,思所以去師雍,未得,招四人共謀之。會應詔陳言者多指寀、垣為致災之由,牟子才、李伯玉,盧鉞語尤峻,垣等偽撰匿名書,誣子才、鉞等。師雍詣御榻前力辨,謂:“匿名書,條令所禁,非公論也,不知何為至前?”因發其偽撰之跡。適鉞疏譽師雍,寀乃以鉞附師雍上聞。帝不聽,擢師雍左司諫。

甲辰,出豐儲倉米三十萬石以平糴價。

己酉,詔:“旱勢日甚,兩淮、襄、蜀及江、閩內郡,間因兵寇,遺骸暴露,感傷和氣,令所屬州縣收瘞之。”

詔:“京湖北路副總管王英歸順,進秩二等。”

秋,七月,蒙古主西巡太原。萬戶郝和尚朝於行宮,賜銀萬錠,辭曰:“賞賚過厚,臣不應獨受。臣積微勞,皆將校協力也。”遂奏將校劉天祿等,皆賜之金銀符。

丙辰,詔:“荊鄂都統司,聽荊湖制帥司節制;池州、建康、鎮江府都統司,並聽沿江制司節制;許浦都統司,改聽興國、蘄、黃、安慶四郡節制。”從督視趙葵之請也。

庚申,安慶守臣歐陽頤,以改差輒之任,詔削官二等,令憲臣謝獻子領郡。

詔:“辭免除授,實為繁文,除侍從、台諫、給舍、兩省左右史以上許辭免,餘官不許。”

乙丑,吳潛罷知福州,以周坦劾之也。

丁卯,以別之傑為參知政事,諫議大夫鄭寀為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

癸酉,詔賞浙東、西、福建路監司、州郡所申官士之家濟糶者凡九人,補轉官資有差。

鄭寀之入政府也,不為公論所予。太常博士牟子才疏言:“陛下欲留徐霖,霖所論劾者,趙與、鄭寀也。二人之中,寀尤無恥,請先罷之。”八月,甲申,鄭寀罷。子才又論鄭清之不當引史嵩之黨別之傑共政,復為書抵清之,以孔光、張禹切責之,清之愧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