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九十七 起柔兆敦牂七月,盡強圉協洽四月,凡十月



是日,建寧宮火。元祐孟皇后徒步出居相國寺前通直郎、軍器監孟忠厚家。時六宮有位號者皆北徙,惟後以廢得存。

戊子,夜,白氣貫斗。

三月,辛卯朔,帝在青城。

張邦昌由南薰門入居尚書令廳。

丁酉,金人奉冊寶立張邦昌,百官會於尚書省。邦昌泣,即上馬,至西府門,佯為惽憒欲仆,立馬,少蘇,復號慟,導至宣德門西闕下,入幕次,復慟。金人持御衣紅傘來,設於次處。邦昌出次外,步至御街褥位,望金國拜舞,跪受冊,略曰:“咨爾張邦昌,宜即皇帝位,國號大楚,都金陵。”邦昌御紅傘還次訖,金人揖,上馬出門,百官引導如儀。邦昌步入自宣德門,由大慶殿至文德殿前,進輦,卻勿御,步升殿於御床西側,別置一椅,坐受軍員等賀訖,文武合班,邦昌乃起立,遣閤門傳云:“本為生靈,非敢竊位。”傳令勿拜。王時雍等懇奏,傳云:“如不蒙聽從,即當歸避。”時雍率百官遽拜,邦昌但東面拱立。”

閤門宣贊舍人吳革,恥屈節異姓,率內親事官數百人,皆先殺其妻孥,焚所居,舉義兵東門外。范瓊詐與合謀,令悉棄兵仗,乃從後襲之,殺百餘人,執革,脅以從逆。革罵不絕口,引頸受刃,顏色不變,並其子殺之;又擒斬十餘人。

是日,風霾,日暈無光,百官慘沮,邦昌亦變色,惟時雍及吳幵、莫儔、范瓊等,欣然以為有佐命功。邦昌心不安,拜官皆加權字。大抵往來議事者,幵、儔也;逼逐上皇以下者,時雍、秉哲也;脅懼都人者,范瓊也;遂皆擢用。

邦昌見百官稱予,手詔曰手書。雖不改元,而百官文移必去年號。權僉書樞密院事呂好問所行文書,獨稱靖康二年。百官猶未以帝禮事邦昌,唯時雍每言事,稱“臣啟陛下”;又勸邦昌坐紫宸、垂拱殿以見金使,好問爭之,乃止。時雍複議肆赦,好問曰:“四壁之外,皆非我有,將誰赦邪!”乃但赦城中,而選郎官為四方密諭使。

庚子,金人復來取宗室,徐秉哲令坊巷五家為保,毋得藏匿,凡三千餘人,悉令押赴軍前,衣袂連屬而往。濟王夫人曹氏,避難它出,捕而拘之櫃中,舁以出城。開封府捉事使臣竇鑒曰:“生為大宋之臣,何忍以大宋宗族交與敵人!”自縊而死。

乙巳,張邦昌往青城見二帥致謝,且面議七事:一、乞不毀趙氏陵廟;二、乞免取金帛;三、乞存留樓櫓;四、乞俟江寧府修繕畢,三年內遷都;五、乞五日班師;六、乞以帝為號,稱大楚帝,七、乞借金銀犒賞。皆許之。又請歸馮澥、曹輔、路允迪、孫覿、張澂、譚世勣、汪藻、康執權、元可當、沈晦、黃夏卿、鄧肅、郭仲荀、太學、六局官、秘書省官,亦從之。唯何、孫傅、張叔夜、秦檜、司馬朴等,令舉家北遷。

癸丑,金人歸馮澥等,且令權止根括金帛。

丁巳,張邦昌率百官詣南薰門、五嶽觀內,望軍前遙辭二帝。邦昌哭,百官軍民皆哭,有號絕不能止者。

是日,金帥宗望退師,道君皇帝北遷,寧德皇后及諸親王、妃嬪以下,以牛車數百乘由滑州進發,行皆生路,無人跡,至真定府,乃入城。

戊午,金兵下城,盡逐南師,分四壁屯守。張邦昌詣金營辭,服赭袍,張紅傘,所過起居並如常儀,從行者王時雍、徐秉哲、吳幵、莫儔。

夏,四月,庚申朔,金帥宗翰退師,帝北遷,皇后、皇太子皆行,由鄭州路進發。凡法駕、鹵簿,皇后以下車輅、鹵簿、冠服、禮器、法物、大樂、教坊樂器、祭器、八寶、九鼎、圭璧、渾天儀、銅人、刻漏、古器、景靈宮供器,太清樓、祕閣、三館書,天下州府圖及官吏、內人、內侍、技藝工匠、倡優,府庫蓄積,為之一空。帝在軍中,頂青氈笠,乘馬,後有監軍隨之,自鄭門而北,每過一城,輒掩面號泣。

初,金人將還,議留兵以衛邦昌,呂好問曰:“南北異宜,恐北兵不習風土,必不相安。”金人曰:“留一貝勒統之可也。”好問曰:“貝勒貴人,有如觸發至病,則負罪亦深。”金人乃不留兵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