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九 起重光大淵獻正月,盡九月,凡九月



金師還自熙河,至弓門寨,巡檢王琦御之。金立招降旗榜,改阜昌年號,眾皆拜,琦獨不屈,金知平涼府張中孚執而殺之。

庚戌,江淮招討使張俊復筠州。

初,俊引兵至豫章,而李成在江州,其將馬進在筠州,皆不講。俊喜曰:“我已得洪州,破賊必矣!”乃復斂兵,若無人者,金鼓不動,令將士:“登城者斬!”居月餘,進以大書文牒使來索戰,俊復細書答狀以驕之。又命神武前軍統制王侄閱水軍於江中,賊勢方強,謂俊為怯戰。俊諜知敵稍怠,乃議遣諸將分道擊賊。中部統制官楊沂中曰:“兵分則力弱。”通、秦鎮撫使岳飛請自為先鋒,沂中由上流徑絕生米渡,出賊不意,遇其鋒,擊破之,乘勝追奔,前一旦至筠州。進出軍背筠河,先據要地,沂中語俊曰:“彼眾我寡,當以騎勝。願以騎見屬,公率步兵當其前。”沂中乃將騎數千,與神武后軍統制陳思恭分為兩道,同出山後,嚴陳以出。鏖擊至午,精騎自山馳下,賊駭亂,退走,大敗之,俘獲八千。明日,又戰,俊疑其復叛,令思恭夜殪之,進力不支,乃遁,俊隨復筠州、臨江軍。馬進至南康,遇統制官巨師古,失利。進復還江州,與成會,俊整兵追之。

壬子,朝奉郎、通判泰州馬尚就差知泰州,招諭軍民歸業,並興鹽場等事。

先是張榮在通州,以地勢不利,乃引舟入縮頭湖,作水寨以守。金右監軍昌在泰州,謀久駐之計,至是以舟師攻榮水寨。榮亦出數十舟載兵迎敵,望金人戰艦在前,榮惶遽,欲退不可,徐謂其眾曰:“無慮也!金人止有數艦在前,餘皆小舟,方水退,隔淖不能登岸,我舍舟而陸,擊之可盡。”遂棄舟登岸,大呼而殺之。金人不能聘,舟中自亂,溺水陷淖者不可勝計。昌收餘眾二千奔楚州,榮獲昌子婿佛寧,俘馘甚眾。榮自京東來,未嘗承王命,遂無路告捷,聞光世在鎮江,乃遣人願聽節制,且上其功。光世大喜,以榮知泰州。

自渡江,國史散佚,至是衢州布衣何克忠獻《太祖實錄》、《國朝寶訓》,詔授下州文字。後八九年而國書始備。

甲子,始下詔罪狀李成,募有能斬首及獲成者,除節度使,賜銀萬兩,錢萬緡,且赦成軍中脅從者。

初,馬進既敗,江淮招討使張俊,追之至奉新樓子莊。賊將商元,據草山設伏,俊熟視,見山險路狹,乃遣步兵從間道直趨山頂,殺伏奪險,遂至江州。進拒戰不勝,絕江而遁。乙丑,俊復江州。統制官楊沂中、趙密引兵追擊,又大敗之,成復還蘄州。自是俊軍有“鐵山”之號。

是月,金人自階州引兵侵文州,而江漲不得渡,遂還,因棄城去。武德大夫、知岷州李惟德,亦率官吏棄城來歸。

惟德先守鄜州,城既破,敵就用之。張浚復以為右武大夫、榮州刺史。於是盡失陝西地,但餘階、成、岷、鳳、洮五郡及鳳翔府之和尚原、隴州之方山原而已。

時興元帥府草創,倉稟乏絕,師旅寡弱,王庶撫教之,河東、陝西潰師,多舊部曲,往往來歸,不數月,有眾二萬。

四月,己巳,參知政事秦檜言:“臣昨與何、陳過庭、孫傅、張叔夜同扈二聖出疆,今臣偶獲生還,驟蒙聖獎,擢居政府,而、過庭、叔夜皆死異域,體骸不全,遊魂無歸,可為傷惻。欲望睿慈特依近者聶昌體例,追贈等官職,仍給其家恩澤,以為死事之勸。”詔贈、過庭、傅、叔夜並開府儀同三司,官子孫各十人。

癸酉,故承議郎刁翬,贈直龍圖閣。先是翬通判登州,會金人南侵,翬率兵迎敵,至黃山館,與敵遇,軍敗,力戰,身被七矢而死。至是言者論其忠,特錄之。

甲戌,復政州為龍州,劍川、嘉祥、雷鄉、建城、辰陽、羅川、盈川、泉江、枳縣並復舊縣名,通會鎮復舊鎮名。以朝奉郎、新通判建昌軍莊綽言,自大觀以後,避龍、天、萬、載等字更易州縣名不當也。

丁丑,刑部尚書、權禮部尚書胡直孺等言:“參酌皇祐詔書,將來請合祭昊天上皇、皇地祇於明堂,奉太祖、太宗以配天,庶幾禮專事簡。”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