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八十四 起閼逢閹茂八月,盡柔兆困敦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勰在熙寧時為流內銓主簿,判銓陳襄嘗登進班簿,神宗稱之,襄曰:“此非臣所能,主簿錢勰為之耳。”明日,召對,將任以清要官。王安石使弟安禮來見,許用為御史,勰謝曰:“家貧母老,不能為萬里行。”再知開封府,臨事精敏。蘇軾乘其據案時,遺之詩,勰操筆立就以報,軾曰:“電掃庭訟,響答詩筒,近所未見也。”

癸酉,告遷宣仁皇后神御於景靈宮徽音殿。

甲戌,以吏部尚書許將為尚書左丞,翰林學士蔡卞為尚書右丞。

遼以北面林牙耶律大悲努為右伊勒希巴。大悲努舉止馴雅,好禮儀,為時人所稱。

丙子,以戶部尚書蔡京為翰林學士兼侍讀、修國史。

辛巳,進封冀王顥為楚王。

癸未,遼以參知政事王師儒為樞密副使,以漢人行宮都部署趙孝嚴參知政事。

辛卯,河南府地震。

壬辰,遼錄討準布有功將士。

十一月,乙未,安燾罷知河南府。燾舊與章惇善,及同省執政,惇憚燾,且惡之,所以排陷者無不至,遂有是命。

丙申,太白晝見。

女直遣使進馬於遼。

戊戌,范諤以轉運使入對,自言有捕盜功,乞賜章服。帝曰:“捕盜,常職也,何足言功!”黜知壽州。

己亥,遼以都統額特勒為西北路招討使,封漆水郡王。

甲寅,內侍梁惟簡除名,全州安置。惟簡坐黨附,與張士良、梁知新皆得罪,已又編管白州,徙配朱崖,以為宣仁後親信故也。

黃履、來之邵、張商英、劉拯言:“蔡確先朝顧命大臣,宜盡復官爵恤數。”丙辰,贈確為太師,謚忠懷,遣中使護其葬。

戊午,知大名府呂惠卿入對。引進副使宋球謂曾布曰:“惠卿語良久,上有倦色。既而再出一札子,不知上有何語,遂不進呈,出笏而退。”布奏事畢,言及惠卿,帝曰:“惠卿極兇橫,升卿亦然。”布曰:“陛下睿明洞見,實天下之福!”惠卿留數月,乃辭去。

庚申,遼以高麗王昱有疾,命其子顓權知國事。

先是遼欲過鴨綠江為界,高麗上表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臣;尺地之餘,何必我疆我理!”又云:“歸汶陽之舊田,撫綏敝邑;回長沙之拙袖,忭舞昌辰。”其參知政事朴寅亮之詞也,遼主善之,遂寢其議。

十二月,癸亥朔,遼以知北院樞密使事耶律阿蘇為北院樞密使。

乙丑,復置監察御史三人,分領六察,不言事。

令翰林學士蔡京、御史中丞黃履各舉御史二人。

壬申,白虹貫日。

乙酉,曾布言文彥博、劉摯、王存、王岩叟輩皆詆訾先朝,去年施行元祐之人多漏網者,惇曰:“三省已得旨,編類元祐以來臣僚章疏及申請文字,密院亦合編類。”帝以為然。許將再奏曰:“密院已得指揮,編修文字,乞便施行。”從之。

戊子,詔如元豐例,孟月朝獻景靈宮。

是歲,蘇州地震。

遼放進士陳衡有等百三十人。

紹聖三年遼壽昌二年

春,正月,甲午,遼主如春水。

庚子,知樞密事韓忠彥罷。忠彥屢請外,帝問曾布曰:“忠彥別無事,亦不至奸險。”對曰:“然。”已而章惇言忠彥處置邊事多失宜,帝甚駭之。忠彥請不已,乃除觀文殿學士、知真定府,尋移定州。

甲辰,酌獻景靈宮,遍詣諸殿,如元豐禮。

戊申,殿中侍御史陳次升言:“紹聖元年敕榜,除已行責降人外,一切不問,議者亦不復言。近者竊見汪浹、李仲等送吏部,與合入差遣,錄黃行下,以元祐所獻文字得罪。則敕榜所云,殆成虛語,將何以取信天下!伏望宣諭大臣,自今以始,同共遵守。若人才委不可用,所見背理,以今日之罪罪之;既往之咎,置而不問,以彰朝廷忠厚之德。”又言:“臣聞差官編排元祐間臣僚章疏,仍厚賞以購藏匿,采之輿議,實有未安。恭惟陛下即政之初,詔令天下言事,親政以來,揭榜許其自新,是亦光武安反側之意。今又考其一言之失,置於有過之地,是前之詔令,適所以誤天下也,後之敕榜,又所以誑天下也。命令如此,何以示信於人乎?所有編排章疏指揮,乞行寢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