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八十四 起閼逢閹茂八月,盡柔兆困敦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庚戌,引見蕃官包順、包誠等,賜賚有差。

詔:“鞫獄非本意所指而蔓求它罪者,論如律。”

壬子,知熙州范純粹改知鄧州。

乙卯,詔戶部尚書勿領右曹。

元祐初,司馬光乞尚書兼領左、右曹,使周知其數,則利權歸一,從之。至是復使侍郎專領,尚書不得與焉。

右正言孫諤言:“知河中府楊畏,在元豐時,其議論皆與朝廷合;及元祐之末,呂大防、蘇轍等用事,則盡變其趨而從之。紹聖之初,陛下躬親總攬,則又欲變其趨而偷合苟容。天下謂之‘楊三變’。”詔落畏職,依舊知河中。後以中書舍人盛陶言,移知虢州。

戊午,詔罷合祭,間因大禮之歲,夏至日躬祭地祗於北郊。

辛酉,遼市牛以給烏古德勒部之貧民。

二月,癸亥,出元豐庫緡錢四百萬於陝西、河東糴邊儲。

癸酉,罷富弼配饗神宗廟庭。

癸未,詔封濮安懿王子未王者三人,宗楚為南陽郡王,宗祐為景城郡王,宗漢為東陽郡王。

乙酉,嗣濮王宗綽卒,謚孝靖。

丙戌,詔:“三歲一取旨,遣郎官、御史按察監司職事。”

丁亥,夏人寇義合砦。

是月,詔:“三路保甲依義勇法教試。”

三月,辛卯朔,尚書省火。壬辰,詔以禁中屢火,罷春宴及幸池苑,不御垂拱殿三日。

癸巳,夏人圍塞門砦。

丁酉,尚書省火。

戊戌,劍南東川地震。

己亥,封南陽郡王宗楚為嗣濮王。

辛亥,封大寧郡王佖為申王,遂寧郡王佶為端正。

壬子,帝諭二府,以元祐減賞功格不當,令修定,何未上。眾皆曰:“諸路相度未到。”曾布曰:“元豐中方有邊事,欲激厲人用命。不若一用元豐賞格,候邊事息,別議增損。”帝曰:“當如此。”遂降旨諸路,令告諭將士知悉。

丁巳,幸申王、端王府。

夏,四月,辛酉,罷宣徽使。

己卯,遼賑西北邊飢。

乙酉,戶部侍郎吳居厚言:“請諸路課利場務及三萬貫以上者,並依元豐條舉官監當,仍各委本路轉動使奏舉。”從之。

丙戌,三省同奏事,曾布曰:“司馬光之內懷怨望,每事志於必改,背負先帝,情最可誅。”李清臣、許將曰:“文彥博教光云:‘須盡易人,乃可舉事。’”布曰:“臣元豐末在朝廷,見光進用,自六月秉政至歲終,一無所為。及陰引蘇軾、蘇轍、朱光庭、王岩叟輩,布滿要路,至元祐元年二月,乃奏罷役法,盡逐舊人,然後於先朝政事無所不改。以此知大臣陰引黨類,置之言路,蔽塞人主耳目,則所為無不如欲,此最為大患。”又曰:“譽光者乃閭巷小人耳。如王安石、臣兄鞏,皆有學識之士,臣自少時,已聞兩人者議論,以為光不通經術,迂僻不知義理,其它士大夫有識者,亦皆知之。”帝忻然聽納。

五月,壬子,太白晝見。

丙辰,錄囚。

是月,左正言孫諤言:“免役者,一代之大法。夫在官之數,元豐多,元祐省,雖省,未嘗廢事也,則多不若省;散役之直,元豐重,元祐輕,雖輕,未嘗廢役也,則重不若輕。數省而直輕,則民之出錢者易;民之出錢者易,故法可久也。願陛下博採群言,無以元豐、元祐為間,要以便百姓,無不均平之患而止。”蔡京言:“諤論役法,欲伸元祐之奸,惑天下之聽。”詔諤罷言職,知廣德軍。

給事中蹇序辰言:“先帝在位十九年,其應世之跡,未易周覽。請選儒臣著為《神宗寶訓》一書,授之讀官,以備勸講之闕。”詔俟《正史》成書,令史官編修。序辰,周輔之子也。

六月,辛酉,遼主駐薩里納。

癸亥,令真定立趙普廟。

癸未,詔常立罷諸王府侍講,差監永州酒稅,奉議郎趙沖監道州茶鹽酒稅。沖,立門人也。

初,蔡卞請以立為崇政殿說書,既賜對,又請除諫官,帝未許。卞方與章惇比,曾布欲傾之,乘間為帝言立附兩人,乃於史院儒所撰立父秩行事以進,有雲“自荊公去位,天下官吏陰變新法,民受塗炭;公獨見幾,知其必敗。”帝駭曰:“何謂必敗?”布言:“立狂悖不遜,自當行法。”及三省對,帝語蔡卞曰:“常立詆神考而卿薦之,何也?”又顧章惇曰:“卿不見其語乎?”惇謝不知,帝怒曰:“語在《常秩行狀》,其語云:‘自安石罷相以來,民在塗炭。’又云:‘自秩與安石去位,而識者知其必敗。’其諂厚安石而詆薄神考如此,卞何為薦之?”惇、卞皆錯愕謝罪。帝即命中使就史院取《秩行狀》,親指“塗炭”“必敗”四字以示惇、卞,惇由是始悟為卞所賣。後一日,三省進呈。帝令與立宮觀,沖別取旨,中書舍人葉祖洽繳錄黃,謂立貶太輕。李清臣具以報布,是日,布對,言:“立諂王安石而毀先帝,情更可誅。乃欲擢之言路,此臣所以不能自己也。”帝亦切齒,故特與遠小處監當。殿中侍御史陳次升因言:“常立希合權臣,詆誣先帝,而大臣援進唯恐不速,豈非負先帝、欺陛下乎?為臣之罪,莫大於是,伏望特行黜責,以警官邪!”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