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三十四 起重光大荒落正月,盡九月,凡九月



三月,甲戌朔,詔起復左武大夫、興州刺史、殿前司破敵軍統制陳敏,以所部千六百人往太平駐答刂,尋改隸馬軍司。

己卯,右諫議大夫何溥為翰林學士兼權吏部尚書。

金改河南北邙山為太平山,稱舊名者以違制論。

壬午,兵部尚書兼權翰林學士兼侍讀楊椿參知政事。

庚寅,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陳康伯遷左僕射,參知政事朱倬守右僕射,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辛卯,故左朝奉大夫致仕李光,追復左中大夫,官其子二人。

癸巳,金主次河南府,因出獵,如汝州溫湯,視行宮地。自中都至河南,所過麥皆為空。復禁扈從毋輒離次及游賞、飲酒,犯者罪皆死,而莫有從者。

詔內地諸明安赴山後牧馬,俟秋並發。

夏,四月,癸卯朔,詔潭州觀察使、利州西路駐答刂御前中軍都統制、新知襄陽府吳拱以西兵三千人戍襄陽。

朝議因金人決欲敗盟,乃令兩淮諸將各畫界分,使自為守,措置民社,增壁積糧。是時御前諸軍都統制吳璘戍武興,姚仲戍興元,王彥戍漢陰,李道戍荊南,田師中戍鄂渚,戚方戍九江,李顯忠戍池陽,王權戍建康,劉錡戍鎮江,壁壘相望,而襄陽獨未有備,故命拱以所部戍之。

辛酉,復升揚州高郵縣為軍。

辛未,同知樞密院事周麟之為金奉表起居稱賀使,賀遷都也。

初,朝廷聞金主欲移居於汴,且屯兵宿、毫間,議遣大臣奉使,宰執共議遣參知政事楊椿行。其所議者,如大金皇帝只欲到洛陽觀花,則不須屯兵於邊;若果欲遷都於汴,屯兵於宿、毫,則本國亦不免屯兵於淮上;非敢故渝盟約,蓋為國之道,不得不然。或欲巡幸汴都,即還燕京,則本國亦無一人一騎渡淮。麟之聞其議,乃見帝慷慨請行,帝大喜。麟之請自擇副,且薦洪州觀察使、知閤門事蘇華可用,許之。華尋卒,乃命武翼大夫、貴州刺史、知閤門事張掄假保信軍節度使以行。

丁未,金主詔百官先赴南京治事。尚書省、樞密院、大宗正府、勸農司、太府、少府皆從行,吏、戶、兵、刑部、四方館、都水監、大理司官各留一員。

以簽書樞密院事高景山為宋生日使,右司員外郎王全副之。金主謂全曰:“汝見宋主,即面數其罪,索其大臣及淮、漢之地。如不從,即厲聲詆責之,彼必不敢害汝。”謂景山曰:“回日,以全所言奏聞。”

戊申,金主命汝州百五十里內州縣量遣商賈赴溫湯置市。

詔有司移問宋人蔡、潁、壽諸州對境創置堡屯者。

庚戌,金主發河南府;丁卯,次溫湯,誡扈從,毋得輒過汝水。金主出獵,遇奔鹿突之,墮馬,嘔血數日。遣使征諸道兵。

五月,丙子,金國賀生辰使高景山、副使王全入境。

景山等舉止倨傲,又遣人量恥面闊狹,沿淮顧盼,意若相視水面者。時上下泄泄,至是始知其有渝盟之意。

庚辰,金太師、尚書令溫都思忠卒。

契丹諸部反,遣右將軍蕭圖喇等討之。

甲申,禮部郎中王普言取士分科之弊,以謂:“後生舉子,競習詞章,而通經老儒,存者無幾。恐自今以往,經義又當日銷,而《二禮》、《春秋》必先廢絕。竊惟國初至治平,雖以詩賦取士,又有明經、學究等諸科。當時惟明經略通大義,其它徒誦其書而不知其說,非今日經義比也。然猶且別立解額,多於詩賦,而不相侵紊。逮熙寧後,應舉者莫不治經,故解額可以混而為一。今經義、詩賦既分為兩科,而解額猶未分。未取易舍難,人之常情,故此盛彼衰,勢所不免。望詔有司追效舊制,將國學及諸州解額各以三分為率,其二以取經義,其一以取詩賦。若省試,即以累舉過省,酌中人數,立為定額而分之,仍於經義之中,優取《二禮》、《春秋》,庶幾兩科可以永久並行,而無偏廢之患矣。”詔禮部、國子監看詳,申尚書省。

辛卯,金使高景山、副使王全見於紫宸殿。景山奉國書跪進。景山當奏事,自稱語吶,不能敷奏,乞令副使王全代奏,帝許之。景山招全,全欲升殿,侍衛及閤門官止之,帝傳旨令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