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九十二 起旃蒙協洽正月,盡強圉作噩十二月,凡三年



夏,四月,甲辰,作葆真宮。

丙午,趙遹奏:“節次招到晏州夷賊千餘人及首領斗岡等二百四十七人,又說諭到賊首卜漏等十餘人,俱來梅賴村壩,去君城十里,與所差使臣同刺貓牲、雞血,和酒飲誓,稱一心歸宋,更不作過。比引問於聽事之所,先以疏其過惡,次以明揚君父不殺之恩,率皆面闕稽顙再拜以謝。臣即犒以酒食,錫以銀采,俾令著業。遂分兵修復梅嶺堡,兼創築諸城寨,以備不虞。”

丁未,詣景靈宮;還,幸秘書省,進館職官一等。

庚戌,改集英殿為右文殿。

癸丑,遼蕭色佛埒等為渤海摩哩所敗,以南面副部署蕭托斯和為都統,赴之。托斯和與摩哩戰,復敗績。

癸亥,置宣和殿學士。

詔東宮講讀官罷讀史。

遼主使耶律章努等齎書使金,斥其主名,冀以速降。金主以為書辭侮慢,留其五人,獨遣章努還,報書亦如之。

五月,庚午朔,金主避暑於近郊。甲戌,拜天,射柳。自後每歲以五月五日、七月十五日、九月九日拜天,射柳。

六月,己亥朔,遼章努復以國書致金主,猶斥其名,辭與前同;金主亦斥遼主名以報之,且諭之使降。

癸丑,以修三山河橋,降德音於河北、京東、京西路。

蔡京以孟昌齡為都水使者,獻議導河大伾,可置永遠浮橋,謂:“河流自大伾之東而來,直大伾山西而止,數里方回南,東轉而過,復折北而東,則又直至大伾山之東,地形水勢,迫束相直,曾不十餘里。且地勢卑,不可以成河,倚山可為馬頭。又有中氵單,正如河陽,若引使穿大伾大山及東北二小山,分為兩股而過,合於下流,因三山為趾以系浮梁,省費數十百倍,可寬河朔諸路之役。”朝廷喜而從之,置提舉,修系永橋,所調役夫數十萬,民不聊生。至是工畢,詔提舉所具功力等第聞奏。又詔居山至大伾山浮橋屬濬縣者,賜名天成橋;大伾山至汶子山浮橋,屬滑州者,賜名榮光橋,俄改榮光曰聖功。御製橋銘,磨崖刻之。昌齡遷工部侍郎。方河之開也,水流雖通,然湍激猛暴,遇山稍隘,往往泛溢,近砦民夫,多被漂弱,因及通利軍,後遂注成巨濼雲。

秋,七月,戊辰朔,日有食之。

金主以弟烏奇邁為安班貝勒,以國相薩哈、弟杲並為古論貝勒。

乙亥,升汝州為陸海軍節度。

丁丑,詔建明堂於寢之南。

趙遹奏:“晏州夷賊渝盟作過,出沒剽掠,若置而不問,恐養成奸惡,別生大患,不可不早為之計。但事力未勝,不敢輕舉深入。乞就秦鳳、涇原、環慶路共調兵三萬,前來攻討。”詔永興路選兵二千人赴之。辛巳,又詔涇原發兵三千,環慶二千,押赴瀘南聽用。仍以趙遹為瀘南招討統制使,王育、馬覺為同統制,雷迪、丁升卿軍前承受,孫羲叟、王良弼應副錢糧,並聽遹節制。

甲申,以昭慶軍節度使蔡卞為開府儀同三司。

是月,遼使薩喇以國書致金主,金主留之不遣。

八月,戊戌朔,金主自將攻黃龍府,次混同江,無舟;金主使一人導前,乘赭白馬徑涉,曰:“視吾鞭所指而行。”諸軍隨之,水及馬腹。後使舟人測其渡處,深不得其底。

己亥,都水監言:“大河已就三山通流,正在通利之東,慮水溢為患,乞移軍城於大伾山、居山之間以就高仰。”從之。

己酉,詔秘書省移於它所,以其地為明堂。杭州觀察使陳彥,言明堂基宜正臨丙方稍東,以據福德之地,故有是詔。命蔡京為明堂使,開局興工,日役萬人。

庚戌,詔:“中書舍人陳邦光,提舉洞霄宮,池州居住。”

先是邦光以中書舍人兼太子詹事,會蔡京獻太子以大食玻璃酒器,羅列宮庭。太子怒曰:“天子大臣,不聞道義相訓,乃持玩好之具盪吾志邪!”命左右擊碎之。京聞邦光實激太子,含怒未發,遂因事斥之。

辛亥,升通利軍為濬州。

嗣濮王仲增薨,弟仲御嗣。

丙寅,陳瓘特敘承事郎,許任便居住,緣立太子赦也。瓘既寓通州,而盛章與石悈有隙,取密旨編置通州,揚言為瓘報仇,瓘聞而嘆曰:“此豈盛世所宜有邪!”因謀徙避,遂挈家至九江卜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