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七十五 起上章涒灘正月,盡十二月,凡一年



戊申,秘書監致仕劉幾等言:“太常大樂鐘磬凡三等:王朴樂一也,李照樂二也,胡瑗、阮逸樂三也。王朴之樂,其聲太高,此太祖皇帝所嘗言,不俟論而後明。仁宗景祐中,命李照定樂,乃下律法以取黃鐘之聲;是時人習舊聽,疑其太重,李照之樂由是不用。至皇祐中,胡瑗、阮逸再定大樂,比王朴樂微下,而聲律相近;及鑄大鐘,或譏其聲弇郁,因亦不用,於是郊廟依舊用王朴樂。樂工等自陳,若用王朴樂,鐘磬即清聲難依,如改制下律,鐘磬清聲乃可用。益驗王朴鐘磬太高,難盡用矣。今以三等鐘磬參校其聲,則王朴、阮逸樂之黃鐘,正與李照樂之太簇相當。王朴、阮逸之樂,編鐘、編磬各十六,雖有四清聲,而實差黃鐘、大呂之正聲也。李照之樂,編鐘、編磬各十二,雖有黃鐘、大呂而全闕四清聲,非古制也。聖人作樂以紀中和之聲,所以導中和之氣。清不可太高,重不可太下,使八音協諧,歌者從容而能永其言,乃中和之謂也。臣等因精擇李照編鐘、編磬十二參於律者,增以王朴無射、應鐘及黃鐘、大品清聲,以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鍾之四清聲,俾眾樂隨之,歌工兼清聲以詠之,其音清不太高,重不太下,中和之聲,可以考矣。欲請下王朴樂二律以定中和之聲,就太常鐘磬擇其可用者,其不可修者別制。”從之。

丙辰,太常寺言:“近乞留王朴鐘磬,今修大樂所已集工匠,備爐炭,恐即銷變磨鑢。況大樂法度之器,其度量聲律,秒忽精微,已修之後,或陛下躬臨案聽,萬一如有未協,即更無舊器考驗。本寺每遇大禮,見用王朴樂外,自有李照、胡瑗所作樂器及石磬材不少,自可別制新樂,以驗議者之術。”詔許借王朴樂鍾為清聲,毋得銷毀磨鑢。”

初,劉幾、楊傑欲銷王朴舊鐘,意新樂成,雖不善,更無舊聲可校。後執政至太常寺案試,前一夕,傑乃陳朴鍾已敝者一縣。樂工皆不平,夜易之。而傑弗知。明日,執政至,傑厲聲云:“朴鍾甚不諧美。”使樂工叩之,音韻更佳。傑大慚沮。

王安石上改定《詩》、《書》、《周禮義》誤字,詔錄送國子監修正。

戊午,彗不見。

九月,壬戌,增宣祖定州東安墳地二十頃及守園戶。

丙寅,御殿,復膳。

庚午,知諫院舒亶言:“中書檢正官張商英與臣手簡,並以其婿王溈之所業示臣。臣職在言路,事涉乾請,不敢隱默。”詔商英落館閣校勘,監江陵府江陵縣稅。初,亶為縣尉,坐手殺人,停廢累年。商英為御史,言其才可用,乃得改官。至是反陷商英,士論惡之。

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新權知湖州陳侗言:“陛下崇奉郊廟百神之祀,考求典禮,尤為嚴備。惟五嶽四瀆之兆未設,欲乞依《周禮》建四望壇於四郊,以祭五嶽、四鎮、四瀆,庶合於經,而且以稱陛下奉祀之意。”詔送詳定禮文所。詳定所“請以國朝《祠令》所載岳、鎮、海、瀆兆四望於四郊。岱山、沂山、東海、大淮於東郊,衡山、會稽山、南海、大江、嵩山、霍山於南郊,華山、吳山、西海、大河於西郊,常山、醫巫閭山、北海、大濟於北郊。每方岳鎮則共為一壇,海瀆則共為一次,以五時迎氣日祭之,皆用血祭瘞埋,有事則請禱之。又以四方山川各附於當方岳鎮海瀆之下,別為一壇一次。山共一壇,川共一坎,水旱則禱之。其北郊從祀及諸縣就祭如故。”詔:“四方岳鎮共為一壇望祭,餘依奏。”

乙亥,正官名。詳定官制所上以階易官寄祿新格:“中書令、侍中、同平章事為開府儀同三司,左、右僕射為特進,吏部尚書為金紫光祿大夫,五曹尚書為銀青光祿大夫,左、右丞為光祿大夫,六曹侍郎為正議大夫,給事中為通議大夫,左、右諫議為太中大夫,秘書監為中大夫,光祿卿至少府監為中散大夫,太常至司農少卿為朝議大夫;六曹郎中為朝請、朝散、朝奉大夫,凡三等;員外郎為朝請、朝散、朝奉郎,凡三等;起居舍人為朝散郎,司諫為朝奉郎,正言、太常、國子博士為承議郎,太常、秘書、殿中丞為奉議郎,太子中允、贊善大夫、中舍、洗馬為通直郎,著作佐郎、大理寺丞為宣德郎,光祿、衛尉、將作監丞為富議郎,大理評事為承事郎,太常寺太祝、奉禮郎為承奉郎,秘書省校書郎、正字、將作監主簿為承務郎。又自開府儀同三司至通議大夫以上無磨勘法,大中大夫至承務郎應磨勘。待制以上,六年遷兩官,至大中大夫止;承務郎以上,四年遷一官,至朝議大夫止,候朝議大夫有闕次補;其朝議大夫以七十員為額,選人磨勘,並依尚書吏部法;遷京朝官者,依今新定官。其祿令並以職事官俸賜祿料舊數與今新定官請給對擬定。”並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