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四



余丙,建德遂安人。幼喪母,泣血成疾。父亡,不忍葬,結廬古山下,殯其中,日閉戶守視。有牧童遺火,延殯廬,丙與子慈亟撲不止,欲投身火中,與柩俱焚。俄暴雨,火滅。

徐鈺,鎮江人。始冠,侍父鎮,將之婺源,過丹陽小溪,鎮乘橋失足,墮水中。同行者立岸上,不能救。鈺投溪擁鎮出,鎮得挽行舟以升。鈺力憊,且水勢湍急,遂溺死,屍流四十五里,得於灘。江浙行省言狀,表異之。

尹莘,汴梁洧川人。至治初,遊學於京師,忽夢母疾,心怪之。馳歸,母已亡。居廬蔬食,哀毀骨立。每雞鳴而起,手治祭饌,詣墓所哭奠之,風雪不廢。父輔臣嘗病疫,莘侍奉湯藥,衣不解帶,嘗其糞以驗差劇,夜則禱於天曰:“莘母亡不能見,父病不能治,為人子若此,何以自立於世,願死以代父命。”數日愈,鄉里嗟異之。

又有高唐孫希賢,母病痢,希賢閱方書,有曰”血溫身熱者死,血冷身涼者生”。希賢嘗之,其血溫,乃號泣祈天,求身代之,母遂愈。

高郵卜勝榮,母痢,不能藥,日嘗痢以求愈。兄疾,禮北辰,乞減己年延之。並痊。

劉廷讓,大寧武平人。至順初,北方兵起,民被殺掠。廷讓挈家避山中,有幼弟方乳,母王氏置於懷,兵急,廷讓乃棄己子,一手抱幼弟,一手扶母,疾驅得免。事聞,旌之。

劉通,亳州譙縣人。家貧業農。母卜氏,好聲樂,每眩技者以簫鼓至門,必令娛侍,或自歌舞,以悅母心。卜氏目失明,通誓斷酒肉,禱之三十年不懈。卜氏年八十五,忽復明。

至大間鄱陽黃鎰,皇慶間諸暨丁祥一,皆以親喪明,以舌舐之,復能視。並命褒表。

張旺舅,安豐霍丘人。幼失父,母陳氏居貧守志。旺舅九歲,賣錫以養。及長,母病,伏枕數月,旺舅無貲命醫,惟日夜痛哭,禮天求代,未幾遂愈。又自以生業微不能多給,竟不娶,以終母年。縣令言於朝,旌之。

張思孝,華州人。母喪,以孝聞。父疾,調護甚至,不愈,以父涕洟半器,垂泣盡飲之,復潔齋致禱,乞以身代,未幾,遂痊。至順三年,表其門。

杜佑,邳州人。河南行省署為三叉口水、馬站提領。父成病於家,佑忽心驚,舉體沾汗,即棄職歸。父病始三日,遂禱神求代,且嘗糞以驗疾。父卒,廬墓盡哀,有馴兔之瑞。

長壽,父帖住,官平章政事,生五子。長山壽早世,次即長壽,次永壽、福壽、忙古海牙。元統間,帖住歿,長壽哀毀盡禮。服闋,當蔭敘,與弟羅拜母前曰:“吾父廉貧,諸弟未有所立,願以職讓永壽。”永壽讓福壽,福壽曰:“二兄能讓,福壽獨不能耶!”以讓忙古海牙,母從之。忙古海牙遂告蔭,為太禧宗禋院神御殿侍禮佐郎,階奉議大夫。兄弟奉母尤篤,邦閭美之。

至大間,河中梁外僧,親喪廬墓,兄那海為奧魯官,自以嘗遠仕,不得養其親,即棄職,舉外僧代之。人稱外僧能孝,那海能義。又有畏吾氏秋秋,及濠州高中、嘉定武進,皆以侍親不願仕,以祖父蔭讓叔父昆弟雲。

孫瑾,鎮江丹徒人。父喪,哀毀,嚴冬跣足而步,停柩四載,衣不解帶,常食粥,誦佛書。及葬,載柩渡江,潮波方涌,俄順風翼帆,如履平地。事繼母唐氏尤孝,嘗患癰,瑾親吮之;又喪目,瑾舐之復明。唐氏卒,卜日將葬,時春苦雨,瑾夜號天乞霽,至旦,雲日開朗。甫掩壙,陰氣複合,雨注數日不止。

又有吳希曾,睢寧人。父卒,葬之日大雨,希曾跪柩前,炷艾燃腕,火熾,雨止。既葬,廬於墓左。

縣上狀,並旌之。

張恭,河南偃師人。以兵部符署鷹房府案牘,親老,辭歸侍養,墾理先墓,身負水灌松柏。父喪,過哀。侍母馮氏尤謹。歲凶,恭夫婦采野菜為食,而營奉甘旨無乏。母有疾,恭手除溷穢,餵哺飲食,且嘗糞以驗疾勢。天曆初,西兵至河南,居民悉竄。恭守視母病,項中一劍,不去。母驚悸而歿,恭居喪盡禮,人稱孝焉。有詔旌其閭。

訾汝道,德州齊河人。父興卒,居喪,以孝聞。母高氏治家嚴,汝道承順甚恭。母嘗寢疾,晝夜不去側。一日,母屏人授以金珠若干曰:“汝素孝,室無私蓄,我一旦不諱,此物非汝有矣,可善藏之,毋令他兄弟知也。”汝道泣拜曰:“吾父母起艱難,成家業,今田宅牛羊已多,汝道恨無以報大恩,尚敢受此,以重不孝之罪乎!”竟辭之。母卒,哀毀,終喪不御酒肉。

性尤友愛,二弟將析居,汝道悉以美田廬讓之;二弟早世,撫諸孤如己子。鄉人劉顯等貧無以為生,汝道割己田各畀之,使食其租終身。里中嘗大疫,有食瓜得汗而愈者,汝道即多市瓜及攜米,歷戶饋之。或曰:“癘氣能染人,勿入也。”不聽,益周行問所苦,然卒無恙。有死者,復贈以槥櫝,人鹹感之。嘗出麥粟貸人,至秋,蝗食稼,人無以償,汝道聚其券焚之。縣令李讓為請旌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