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一百四十 論文下(詩)



◎拾遺編(成而又有遺者,萃此。)

志氣清明,思慮精一,炯然不昧,而常有以察於幾微之間,則精矣;立心之剛,用力之篤,毅然自守,而常有以謹於毫釐之失,則一矣。

人心之動,變態不一。所謂"五分天理,五分人慾"者,特以其善惡交戰而言爾。有先發於天理者,有先發於人慾者,蓋不可以一端盡也。

人心但以形氣所感者而言爾。具形氣謂之人,合義理謂之道,有知覺謂之心。

便以動者為危,亦未當。若動於義理,則豈得謂之危乎?

"允執",有常久不變之意者得之。此建別錄所載。廣錄五條疑是答學書語。今入此。

寤寐者,心之動靜也;有思無思者,又動中之動靜也;思有善惡,又動中動,陽明陰濁也。有夢無夢者,又靜中之動靜也。夢有邪正,又靜中動,陽明陰濁也。但寤陽而寐陰,寤清而寐濁,寤有主而寐無主,故寂然感通之妙,必於寤而言之。寤則虛靈知覺之體燀然呈露,如一陽復而萬物生意皆可見;寐則虛靈知覺之體隱然潛伏,如純坤月而萬物生性不可窺。此答陳淳書,而詳。

◎問遺書

"忠信進德終日"以下,是說此一理,後言形氣。今古人我皆一統,"神如在上,在左右",是道體遍滿。"誠"字是實理如此。

"射中鵠,舞中節,御中度。"無誠心則不中。言多不記。

"理義悅心是愜當。玩理養心則兩進。"一是知而悅,一是養而悅。

"當知用心緩急。"如大經大體,是要先知用心,以此乃可緩緩進。

"曲能有誠",有誠則不曲矣。蓋誠者,圓成無欠闕者也。

"萬物無一物失所",是使之各得其分恰好處。

"人心活則周流",無偏系即活。憂患樂好,皆偏系也。方謂,無私意則循天之理,自然周流。

"事君有犯無隱,事親有隱無犯",有時而可分。言事君親之心本同也。

"只歸之自然,則更無可觀,更無可玩索。"上句謂不求其所以然,只說個自然,是顢頇也,謂不可如此爾。○龜山答人問赤子入井令求所以然一段,好。

"仁則固一,一所以為仁",言所以一者是仁也。

"仁在事。"若不於事上看,如何見仁?

"退藏於密",密是主靜處,萬化出焉者。動中之靜,固是靜;又有大靜,萬化森然者。

"斷置",言倒斷措置也。

言四德,云:"不有其功,常久而已者也。"不有其功,言化育之無跡處為貞。因言:"貞於五常為智。孟子曰:'知斯二者弗去是也。'既知,又曰'弗去',有兩義。又,文言訓'正固',又於四時為冬,冬有始終之義。王氏亦云,腎有兩:有龜有蛇,所以朔易亦猶貞也。又傳曰:'貞各稱其事。'"問:"鹹傳之九四說虛心貞一處,全似敬。"答云:"蓋嘗有語曰:'敬,心之貞也。'"

孔子既知桓魋不能害己,又卻微服過宋一段,有盡人事回造化立命之意。〔方〕止此。

"知性善以忠信為本。"須是的然識得這個物事,然後從忠信做將去。若不識得這個,不知是做甚么,故曰:"先立乎其大者。"

問"敬先於知,然知至則敬愈分明"。曰:"此正如'配義與道'。"

問"心無私主,有感皆通"。曰:"無私主也不是慏悻沒理會,只是公。善則好之,惡則惡之;善則賞之,惡則刑之。此是聖人至公至神之化。心無私主,如天地一般,寒則遍天下皆寒,熱則遍天下皆熱,便是有感皆通。"曰:"心無私主最難。"曰:"亦是克去己私,心便無私主。心有私主,只是相契者便應,不相契者便不應。如好讀書人,見書便愛;不好讀書人,見書便不愛。"〔宇〕

問:"'應務不煩'是如何?"曰:"閒時不曾理會得,臨時鏇理會,則煩。若豫先理會得,則臨時事來,便從自家理會得處理會將去。如理會得禮,則禮到面前便理會得;如理會得樂,則樂到面前便理會得,更不煩也。"〔燾〕

天機有不器於物者,在方為方,在圓為圓。〔方〕

先生曰:"自家理會得這道理,使天下之人皆理會得這道理,豈不是樂!"

嘗言坐即靠倚,後來捱三四日便坐得。先生云:"氣不從志處,乃是天理人慾交戰處也。"季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