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考試經驗交流之看EMBA如何演繹成功

  我們處於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一個部落格流行的網路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成功的理解,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追求成功。從《成功的n種解釋。一個emba部落的畫像》中,我們看到了emba們對成功的理解與把握,看到了他們的個性和理想,看到一個開放的時代中,一批成功者對自我和社會的認識。成功有大有小,寫一篇優秀的稿件,推出一種產品,讓一家企業起死回生,都稱得上成功。多數人追求成功的社會是進步的,多數人快樂的社會是成功的。

《成功的n種解釋》陳保平陳小平計祖光黃維著文匯出版社

誰是emba?emba意味著什麼?

與通過考試錄取、傾向於全日制學習的mba相比,emba入學一般是由公司推薦,利用業餘時間集中上課,學習商業管理知識與技能,並獲得學位。與國外多數emba學員是前景光明的大企業中層主管不同,在中國參加該項目的往往是企業高層,他們幾乎都掛著“董”或者“總”的頭銜。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注定會吸引眾人的眼球。

他們大多生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80年代上大學,在90年代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崛起,在21世紀之初重新“回爐”。他們真實而獨特,他們有不同尋常的故事、不同尋常的經歷。但都是職場上的成功者。他們對人生與商業有自己的看法,他們在書中告訴我們,成功可以有n種解釋。《成功的n種解釋·一個emba部落的畫像》讓我們走近他們,看到他們職場上的過人之處,看到他們如何演繹自己的人生。

上海興信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小平是一個典型的上海男人。在時代廣場21樓的辦公室里,打開了有關emba的話題:“emba的學習不在於能直接指導工作,而是培訓了一種思維方式。在這裡,能幫助我重新思考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標。”

香港峻岭國際集團常務副總裁計祖光對emba的學習生活的理解別出心裁:“老師給我50%的知識,同學給我50%的智慧。”三年的emba學習,計祖光表示,有許多借光吸納的機會。”

“emba是關於商業管理與領袖成功的學問。”在emba班學習兩年多之後,上海東方網董事長兼總裁李智平表達了自己對emba教育的理解。

什麼是emba眼中的成功?

50年人生閱歷讓陳小平慢慢悟出了自己的答案:成功的人心裡有一個寧靜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你可以不受任何干擾,不論精神還是物質。越成功的人,這個空間就越廣闊。

沃倫·巴菲特是陳小平非常推崇的投資家,《智慧書》則是沃倫·巴菲特喜愛的一本書。“生命就像一個火柴盒”,有的人追逐名利,有的人與世無爭,在這兩種常見傾向之上,只有孜孜不倦地儘自己天職的精神,才能使生命真正富有意義,才能使生命變得崇高和純潔。

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副社長陳保平在談到對成功的理解時淡淡地說:“成功的定義,是一個人的能力和興趣的最佳結合,其結果是對社會有價值。我還沒有成功,現在肯定還沒有,還不能完全按個人興趣來做事。”讀了emba之後,陳保平覺得最重要的是思維方式上有了新的開拓。作為一個媒體的管理者,陳保平認識到,處於轉型期的中國媒體市場,產品的定位,及根據定位建立的團隊至關重要。在此基礎上,核心管理層應該從內容、發行、廣告、活動“四位一體”來考慮媒體的經營和發展。

上海東方網董事長兼總裁李智平對成功的理解充滿了個性和人性:“我感到現在以成敗論英雄的定律,其實有嚴重的倫理缺陷。成功者絕對不能與英雄相提並論。我堅持認為對企業、對企業家、和對人一樣,不能只論成功,沒有是非!”

銀聯商務有限公司常務總裁鄭毓華對成功的思考顯得頗為周密。他認為,成功就是堅持完成一件自己事先認為難以完成的事,而所謂成功的人生,無非就是將這一件件“不可能”完成的事串起來,堅持多了,人生便成功了。

成功有廣義的,也有狹義的。一般大家認為的成功就是設立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實現了就叫成功,這是比較狹義的理解。而廣義的理解則認為,個人成功算成功,但如果能帶領大家共同成功,那么這個成功的內涵就更加廣泛。

事業成功也分幾種:一種是個人的成功;一種是團隊或集體的成功;還有一種是你所創建的體系和框架,你離開以後它仍然能夠按照既定目標前進,這是最高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