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管理難題學生都是老總知識底子太弱

  “××總經理。”在課堂上,老師這樣稱呼自己emba班的學生。

學生這樣對待自己的作業:“老師,我工作太忙了,實在沒有時間。”

這些學生在學校的學習項目是emba.他們是國內頂尖的企業家或管理人員,花了十幾二十幾萬的學費,告訴那些資歷也許沒有他們深厚的老師:我們交錢就是消費者,消費者永遠是對的。

有人開玩笑,每逢他們上課,學校的停車場如同豪華車展。“學校該如何管理這些學生呢?”在清華大學近日召開的經濟管理教育論壇上,廈門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翁君奕向海內外70多家管理學院的院長說出自己的困惑。

在第二天召開的亞太emba理事會上,更多的院長們的疑惑是:我們的emba教育該怎么發展呢?

先來看看emba的起源地美國的發展狀況。在新家坡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商學院院長梁文松教授看來,美國的emba教育項目往往是商學院的搖錢樹。以美國25家頂尖的商學院為例,emba項目創造價值達1.5億美元。而頂尖商學院課程設定其實非常相似,幾乎是一模一樣。正是因為emba教學程度不如常規mba高,所以不是所有的美國頂尖大學都開辦emba教育項目,因為他們覺得emba項目教學質量不高,開了之後會損害自己的聲譽。“模仿美國商學院的做法在亞洲成為普遍現象,可實際效果並不是很好。”梁文松教授說。他分析,亞洲商學院的emba項目課程設定與西方非常相似,但問題是亞洲在管理、發展和商業環境、經濟水平等方面的情況與美國不太一樣。

自從2002年8月正式批准開展emba試點,國內30家管理學院陸續加入了招生大軍。

初步階段的混亂自然出現。比如說,招生。emba的生源是那些人數有限的中國企業家,於是有的學校就到別的城市,別人的地盤上去招生。還有師資問題,各個學校都在爭奪教師,在教師的酬金上更是五花八門。

秩序在等待逐步規範。2003年emba招生單位在媒體上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刊登招生廣告。可新的深層次的問題隨之而生。比如說,讓院長們最頭疼的問題,什麼時候能夠實現院長職業化?

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學院院長王方華教授以自己為例:身為教授,他上個月一直在給本科生上課。同時,他還要負責學院的許多繁雜的事情,自己的研究也不能放棄。身兼教學、行政、科研三職,他不能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學院的發展大計上。而現行的辦學體制,院長的權力有限。比如,選聘、解聘教授的權力,對整個學院工資結構調整的權力等。

因材施教的問題也凸現出來。比如說,學員們的基礎都不一樣。南洋理工大學做的調查就發現,本以為那些參加emba項目的學生已經掌握基本的經濟知識,事實卻是不少學生在這方面知識仍然比較欠缺。因此照搬美國的教學方法顯然是行不通的。

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趙純均教授看來,目前emba教育最需要解決三個問題:第一就是提高現有師資水平。目前相當一部分教師缺少高水平的研究和教學方面的培訓。第二要積極開拓生源。中國的emba僅僅有兩年發展時間,需要社會、企業和管理者本人更多更深地了解什麼是emba和需要不需要參加emba的學習。第三,加強emba學員的服務和管理工作,也是辦好emba的重要工作。尤其是管理工作,不管學員是什麼重要身份,到了學校就是普通學生。

翁君奕所在的廈門大學意識到同樣的問題。他們告訴學生:一旦踏進教室以後,你將是我們的emba教育中一個小小的產品,我們必須保證首先高質量的教學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