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狀況最最佳化一企業管理的現實目標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經營目標在財務上的集中和概括,是財務管理工作的定向機制、出發點和歸宿。綜合我國目前企業的實際情況和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企業財務管理的要求,筆者認為,財務狀況最最佳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我國財務管理目標的現實選擇。
目前關於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基本有以下三種觀點:

一、利潤最大化 這種觀點認為:利潤代表企業新創造的財富,利潤越多,越接近企業目標。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能夠促使企業講求經濟核算,改進技本,加強管理,提高勞動效率,降低成本,關心市場,提高產品質量,開發新產品。但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它未考慮利潤的時間價值;未考慮所獲取利潤和資本沒入量的關係;未考慮所獲利潤承擔風險的大小。因此,片面追求利潤最大化,可導致企業各種短期行為,同時還會引起企業因不能科學計量風險因素,導致決策失誤的不良影響。
二、股東財富最大化 也稱企業價值最大化。即通過企業的合理經營,採用最優的財務政策,在權衡資金的時間價值和風險價值報酬的前提下,使企業的總價值達到最大,進而使股東財富達到最大。財富最大化不僅考慮了取得收益的時間,而且考慮了收益與風險的關係.避免了企業由於盲目追求利潤而造成的行為短期化,具有極大的綜合性,可以讓企業更全面地經營決策。但是,在中國現有條件下,財富最大化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局用性:〈一〉我國大多數企業還不是股份制企業,而且目前的股份制企業多為國家控股企業,在整個國家經濟中占的比例不大,不足以代表我國企業的整體特徵,也還沒有形成具有普遍意義的股東概念〈二〉缺乏一個能合理衡量企業股價的機制和市場。當前我國證券市場還不規範,市場非理性的投資遠遠超過理性投資,股價波動劇烈.較多地偏離了企業的真實價值;〈三〉由於企業投資者很少能參與企業的直接管理。當作為財務管理主體的企業與投資者目標不一致時,企業的財務管理就會傾向於企業本身,背離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四〉只強調股東財富最大化,勢必與其他利益主體如債權人、政用機構、內部職工等的期望值發生矛盾。  
   三、每股效益最大化 這種觀點認為:應當把企業的利潤和股東投入資本聯繫起來考慮,用各股收益來概括企業的財務目標。這種觀點的缺點:一是沒有考慮到目前收益和長期收益的關係;二是沒有反映收益的風險。
總之,以上三種目標與我國現階市場經濟發展的現實不相適應。因此,財務狀況最最佳化則是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現實選擇。
根據我國《企業財務通則》第四十三條和《工業企業財務制度》第八十八條規定,企業總結。評價本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財務指標包括:流動比率、速動比率、應收帳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資產負債率、資本金利潤率、營業收入利稅率、成本費用利潤等。財務狀況最最佳化是從企業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和發展償債能力幾個方面綜合體現的。財務狀況具體化為: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和發展能力,從而使財務管理活動的目標變得可以計量:可以用銷售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資金利潤率來衡量企業的營利能力;可以用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資產負債率等指標來反映企業的償債能力;用存貨周轉率、應收帳款周轉率、全部資金周轉率等來衡量企業的營運能力;用產值增長率、利潤增長率、銷售增長率等指標來體現企業的發展能力。這些指標可以很容易從企業提供的財務報表中獲取。將財務狀況最最佳化作為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不僅克服了利潤最大化目標和每股收益最最佳化目標的不足,也比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更接近我國國情,體現了財務管理活動的真正自的,而且更全面,更深入地反映了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總目標。可見,將財務狀況最最佳化作為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現實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