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股東財富”到“企業價值”:正待融合的企業財務目標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在特定的理財環境中,通過組織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係所要達到的目的。在借鑑西方經驗的同時,我國的財務管理目標經歷了從計畫經濟體制時的產值最大化和改革初的利潤最大化走到了股東財富最大化,而後出現了企業價值最大化。“股東財富”與“企業價值”成了並駕齊驅的兩大主流財務目標。本文將從經濟環境變化、財務目標的制定原則和企業利益主體等方面揭示“股東財富”的局限性,指出“股東財富”與“企業價值”必將融合,並最終讓位於“企業價值”的發展趨勢。

    一、股東財富最大化:一種廣告效應
    對於現代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而言,股東是他們的“上帝”,公司的一舉一動,一點成績或是一點瑕疵都可能影響到“上帝”是用“手”還是用“腳”投票,一切為“上帝”著想可能已成為公司最神聖的使命,這正是上市公司財務部門大多偏好選擇該財務目標的主要原因,也正是理論界用其他理論來解釋“企業價值最大化”的優勢時所忽視的.同時,這也正是企業所追求的“廣告策劃”般的效果,企業在推銷產品時常用的口號是“一切為了上帝”,不管企業真是這樣做的,還是沒有這樣做,其最終目的還是為了企業利益的提高,至少是在提高顧客收益的同時,企業收益也得到了更大的提高。現代企業使用股東財富最大化作為財務目標更能吸引投資者關注和支持企業的發展;在處於困境時也更能取得股東的理解、信任和幫助。它具有較好的“公關”效果,比“企業價值”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價值。不管企業真正的財務目標是“企業價值”最大化還是其他。
    二、經濟環境的變化對股東財富最大化提出了最大挑戰
    (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
    1、知識經濟時代擴展了資本的範圍,改變了資本的結構。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關鍵資產已不再是固定資產和金融資產,而是知識資產。企業不再是僅僅歸屬於其股東,還應該屬於知識所有者。股東財富最大化這一目標是與物質資本占主導地位的工業經濟時代相適應的,忽視了知識資本的地位。因此,企業財務目標不能只是股東利益的最大化,而應該是兩個所有者(物質資本的所有者和知識資本的所有者)利益的共同最大化。
    2、知識經濟時代要求企業重視其社會責任。在工業經濟時代,由於物質資源的稀缺性和使用上的實際排他性等原因,使得企業目標結構中的社會目標和經營目標總是表現出一定的此消彼長的關係。而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資源成為較物質資源更為重要的資源,兩者的最大差別是知識資源具有共享性和可轉移性,其流動性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使得企業和社會的聯繫更加廣泛和深入。企業對知識的要求和套用將更加取決於社會對知識形成和發展所做的貢獻,相應地也就要求企業更加重視其社會責任。因此,社會責任目標應該納入財務管理的體系中。而股東財富最大化忽視了企業的社會責任,過度強調其股東的權利,致使在謀求股東財富最大化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損害社會利益的行為。
    (二)公司治理結構的轉變
    傳統經濟學認為“企業是股東的企業”,股東是企業風險的主要承擔者,因此股東對企業具有天然的剩餘索取權,制約著企業控制權的安排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結構應該是“股東至上”模式,相應的表現就是擁有剩餘索取權的股東通過對經理人員的激勵和約束來實現股東權益的最大化然而現代社會中處於統治地位的公司包括股份公司和有限公司恰恰是偏離“股東至上”模式的,股東對公司的絕對權威已不再存在,股權的運用受到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制約,各個利益相關者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公司治理正在逐步走出“股東至上”主義的傳統思維定式,從單邊治理走向共同治理。平衡公司參與者的利益成了全球公司治理髮展的共同趨勢,企業治理正由傳統的“股東至上”模式演進到“共同治理”模式。
    三、股東財富最大化與財務目標制定原則之間的衝突
    財務目標制定原則是在制定財務目標時應遵循的一系列準則,是正確制定財務目標的必要前提條件。目前人們比較認可的原則有:
    1、明晰性原則
    2、可計量性原則
    3、可控性原則
    4、適應性原則
    5、層次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