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下的財務管理整合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這是一個建立在信息技術之上的以知識的獲取、整合和創造為基本特徵的社會,知識將成為比貨幣資本、設備廠房等更重要的資本。據有關專家對知識經濟的描述,知識經濟的含義包括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知識經濟的核心部分是信息革命,信息流動的量和質以及流動的範圍都是以前的經濟形態所無法比擬的,而計算機及網際網路是它的技術基礎。第二,知識經濟是一種知識和理念,它意味著工作創造,其規則是冒險、不確定性和不斷變化。在知識經濟社會中,提高生產力、增加收入、追求較高的生活質量,所依據的不是貨幣資本、物質資源等相對稀缺物,而是靠擴大知識基礎,提高人的尊嚴,提高工作自主性和創造性,以及把創新意識和技術深植於服務、產品和製造過程中.第三,面對無所不用其極的激烈競爭場面,居無定所,並把無規則作為規則才是正常的,採取定製式規則和遵循既有路徑,反而不正常。第四,知識經濟與傳統經濟之間是協同關係而非排斥關係。傳統經濟只有依靠知識經濟才能得以更快發展,而知識經濟只有以傳統經濟作為載體才能更好地發揮其作用。

在知識經濟的大背景下,財務管理的變革已成為大勢所趨。因為,理財環境對財務管理的目標、方法和內容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有什麼樣的財務環境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財務管理模式,也就會產生相應的財務管理理論體系。那么,在外部經濟環境已由傳統經濟向知識經濟轉化的條件下,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內容和手段應做怎樣的變革,才能適應這一變化的環境呢?
財務管理目標的調整
到目前為止,財務管理目標經歷了產值最大化、利潤最大化、股東利益最大化和企業價值最大化的演變,而對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衡量是通過公式 v=∑fcf/(1+i)來計算的(其中fcf為自由現金流量,i為貼現率)。在知識經濟時代把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的目標無疑還是正確的。但是,其計量的方法和內涵會有很大的變化。因為,在知識經濟條件下,股東、債權人、政府、企業家以及管理者、科技人員、職工,包括顧客、供應商甚至社會公眾,都成了企業的平等利益相關者,他們既是合作者,又是利益對立者。從經濟學角度講,這些相關者是並立的經濟主體,其經濟利益是同質的,所不同的僅僅是與企業建立的契約形式和利益分配權重的不同。企業的利益是組成企業的各主體利益的綜合表現,在信息高度流動的知識經濟社會,實踐已經證明或正在證明,任何一方的利益得不到應有的保證和體現,甚至遭到損害,那么,就有可能給企業帶來無形資產(比如信譽)或有形資產的損失,特別是無形資產的損失,從而使企業價值最大化的實現成為一句空話。所以,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標也就構成了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目標。從目標的可計量角度看,這個目標又可劃分為有效增加值最大化、增值分配合理化和各利益主體滿意度三個衡量標準,這三個標準是互為條件、相互制約的。其中,有效增加值最大化才能有足夠的新增價值供利益相關者進行分配,是各方利益得到保證的基礎;增值分配合理化表明,分配新增價值的過程和結果應是程式化和透明的,應按利益各方對企業貢獻的權重進行恰當的分配;各利益主體滿意度則是對目標實現程度的檢驗。只有同時達到這三個標準,才可以說是達到了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標,才能使企業得到長期穩定的發展。
財務管理內容的變化
傳統的財務管理通常有籌資管理、投資管理和分配管理等項內容。在知識經濟條件下,這些內容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在籌資管理方面,傳統的財務管理主要是根據生產經營需要籌集貨幣資本,確定資金結構。而在知識經濟條件下,還要加上人力資本的籌集,確定人力資本內部的最佳結構,做到貨幣資本和人力資本籌集的相互協調,形成兩種資本的最佳結構。事實上,貨幣資本籌集和人力資本籌集這兩者是互相促進的,貨幣資本的籌集為人力資本的籌集創造條件,只有籌集到一定量的貨幣資本,才能吸引人力資本,購買或研發無形資產。而人力資本的籌集反過來會有助於貨幣資本的籌集。因為在知識經濟社會,一個企業是否具有競爭力,是否有發展前景,並非看你有多少實物資產,多少設備,而主要在於你是否擁有傑出的經理人和科技人員,是否具有專利、技術訣竅、商譽、知名商標等無形資產,是否具有一個或若干個能夠隨時與企業進行廣泛合作的虛擬組織。人力資本是組織的“靈魂”,而物質資本只不過是組織的“軀體”。所以,組織的籌資能力大小,基本上取決於組織擁有上述無形資產的能力。換句話說,擁有了優質的人力資本,即使沒有任何實質資本,資金持有者也願意提供貨幣資本給你支配。相反,如果只有實質資本,而沒有人力資本,那么就不會有人願意提供貨幣資本。所以,企業在籌資階段,財務管理應實現這樣一種良性循環:通過籌集貨幣資本為人力資本的籌集創造條件,通過財務管理的其他功能,發揮人力資本的作用,創造更大價值,為籌集更多的貨幣資本,進一步做大做強企業打開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