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財務管理研究角度淺析

  現代財務管理理論認為,財務管理的目標在於謀求企業價值最大化。這一目標的定位,迫切需要解決三個問題:(1)企業價值能否通過財務活動增加;(2)如果能,財務活動又是如何增加企業價值的;(3)企業價值如何度量。我們研究這些問題時,可以選擇兩個角度,這就是“資金來源”和“資金運用”。

    資金來源是指企業經營所必需的資金從哪兒來。歸納起來不外乎兩種:來自於債權人和股東。資金來源關注的焦點不僅是資金總量問題,更重要的是各種來源的資金如何合理配合,即資金結構問題。資金運用是指企業籌集到的資金如何安排到各種經濟資源上,它關注的焦點是各類資產的合理配合,即資產結構問題。
    一、“兩個角度”對企業價值的度量
    企業價值是指企業總資產的價值。對資產價值的度量有兩種方法::歷史價值和市場價值。歷史價值是會計上對資產價值的度量,它的依據是歷史成本原則。這種計量方法可以有效地保證信息的可靠性,但對決策而言,缺乏相關性。若是將一項資產未來創造的現金流量用資產的預期收益率貼現後的現值作為資產的價值,它反映了市場對該項資產的評價,對決策而言,更為有用。
    會計上,企業價值(即企業總資產的價值)是將各項資產歷史價值加總得出的。財務上,企業價值是將企業所有資產組合在一起,以其未來所能創造的現金流量用加權平均資本成本貼現計算得出的。這是從資金運用角度對企業價值的度量。
    從會計等式看,資產占負債+所有者權益。在財務上,對企業價值可以用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市價和來度量。這是從資金來源的角度對企業價值的度量。
    二、從“兩個角度”分析財務活動對企業價值的影響
    從整體上講,企業的財務活動包括:籌資活動、投資活動、營運資金管理和分配活動四個方面。其核心問題,一個是如何確定合理的資本結構,以降低財務風險;一個是如何確定合理的投資結構,以減低經營風險。其共同目標是增加企業價值。
    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調整資本結構和投資結構能否增加企業價值?現代財務管理從理論上闡述了這兩個問題。
    (一)mm理論                  
    資本結構最簡單的含義是企業負債與股東權益的比例,可以用企業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之和與股東權益之比(d/e)表示 (d一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之和,e一股東權益)。
    最初的mm理論揭示::在一定條件下,企業價值與其資本結構無關。即當企業的d/e從0增加到l00%時,企業價值不變。這一結論是在嚴格的假設條件下得出的,具體包括兩個方面:
    (1)無摩擦環境假設:企業不繳納所得稅;企業發行證券不需要交易成本;企業的生產經營信息對內對外是一致的,即企業信息披露是公允的;與企業有關者可以無成本地解決彼此之間的利益衝突問題。
(2)企業發行的負債無風險假設。
    這兩個假設條件是非常不現實的,幾乎沒有一點能得到滿足。因此,在實際市場條件下,最初的mm理論不能成立。
    修正mm理論,去掉企業不繳納所得稅這一假設,進一步研究發現,由於利息費用可以在稅前扣除,減輕企業所得稅負擔,所以,調整企業的資本結構可以爭取稅收方面的好處,增加企業的價值。但企業不能無限制地負債,因為隨著企業債務的增加,其違約風險就會增大,企業負債無風險假設就不成立。
    如果再一次修正mm理論,去掉企業負債無風險假設,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結論:(1)在企業存在減稅效應的條件下(即利息費用文息稅前利潤),通過調整企業的d/e比例,可以增加企業價值;(2)然而大且負債,會增加企業負債的風險,增加資金成本,抵消利息減稅效應。
    經過上面的修正,mm理論從資金來源的角度,回答了開始提出的前兩個問題:(1)企業的財務活動能夠增加企業價值;(2)這種企業價值的增加來源於利息的抵稅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