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財務清欠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當前,一些鄉村財務管理不規範,村級債權債務實際餘額難落實,財物流失嚴重,帳實不符,已深深地影響到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社會的穩定和農村基層政權的鞏固。從對保靖縣的調查來看,歸納起來,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村級負債重,無力維持日常工作的正常運轉。一是各項欠款數目逐年增大,影響了日常工作的正常運轉。到2002年底,全縣村級資產總額5142.03萬元。其中,流動資產465.41萬元,占總資產的9.05%。在流動資產中,應收農戶欠款199.6萬元,占總流動資產的42.88%;應收單位和個人欠款143.73萬元,占總流動資產的30.88%,累計村級應收各種欠款占總流動資產的73.77%。二是村級集體經濟實力薄弱,難以保證日常工作的正常運轉。近年來,鄉村兩級財政大多靠舉債保運轉,從村級看,多數村收不抵支,赤字運轉,形成了老債未還又添新債的惡性循環。到2002年底,全縣村級共負債315.41萬元。其中,銀行、信用部門貸款114.07萬元,占總負債的36.17%;向單位和個人借款116.05萬元,占總負債的36.79%;應付款85.29萬元,占總負債的27.04%。三是村級各項開支隨意大,阻礙了日常工作的正常運轉。由於村級財政各項開支無嚴格的計畫、無全局觀念,隨意性大,造成債務負擔日益加重。

2、固定資產老化,利用率低。到2002年底,全縣村級長期固定資產總值4676.62萬元,占總資產的90.95%。在長期固定資產中,固定資產原值為4591.25萬元,而生產用固定資產原值1841.72萬元,自1980年以來,累計折舊70.62萬元,占總原值的1.54%,占生產用原值的3.83%。一是固定資產老化。全縣90%以上的村級集體經濟都是空殼,無力計提固定資產折舊,造成固定資產老化,失去造血功能。二是集體資產產權不明,沒有得到合理利用。全縣80%以上的村過去都沒有進行資產清理,應記入村級資產的學校、山溏、水渠、果園、林場、荒地、河流、沙灘等都流於帳外,多數資產沒有得到合理利用。三是固定資產利用率低,有的甚至長期被個人占用。全縣85%以上的村級固定資產都無償地交給個人使用,只求把設備看管好。如夯沙鄉排拔村磚廠,村里將全套機械設備交給龍清伍個人使用,只要求把機械設備管理好就行。
3、財會人員業務素質低,集體資金管理混亂。一是村會計業務素質低,不會做帳。全縣村會計中只有9人有《會計證書》,僅占總數的2.43%,而90%以上的村會計不懂得如何做帳,有的村甚至根本就沒有做帳。以表代帳、砣砣帳、包包帳、塊塊帳等形式五花八門、無其不有,給村級債權債務的落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帳目無法公開,民眾意見大。二是財會人員變動頻繁,村級集體資金管理混亂。近年來,村級財務人員隨村委換屆幾乎是兩、三年一換。由於會計變動頻繁,同時財務手續交接不清,人為地造成了村級財務混亂。如2002年的村委換屆中,全縣371個村更換了111名村會計,占總數的29.9%,導致財會人員業務生疏、資金混亂、重要材料和帳目遺失,嚴重地制約著村級財務的規範化管理。三是非財會人員插手現金。村支部書記、村長拿著現金不入賬,座收座支現象較為普遍,從一定程度上造成應收款和農民承擔費用收繳不明,尾欠不清。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只有及時遏止農村債務上升勢頭,減輕村集體的沉重包袱,逐步建立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民主監督、科學管理的村級集體資產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才有可能更好地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
1、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目標責任制。化解村級債務,加強組織領導是關鍵。要成立由主要領導掛帥的縣鄉清欠工作領導小組和專門班子,並結合各村實際,制定出具體的控債消赤目標和規劃,建立縣級領導、鄉鎮領導、駐村幹部清欠目標責任制,實行縣級領導包鄉鎮、鄉鎮幹部包村的責任包乾制度,定期對清欠工作進行督查與考核,並將考核結果與縣級領導、鄉鎮領導、駐村幹部的工資報酬、評先評優、晉升晉級掛鈎。對清欠工作有功之臣進行大張旗鼓的表彰;對由於工作不力造成不良債務大量增加的責任人給予相應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