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問題探析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一般是指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招股說明書(或債券集體說明書)、上市公告書、定期報告書、臨時報告書及其他披露檔案,向廣大投資者、債權人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披露公司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對決策有用的信息。財務報告作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主要載體,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以及財務情況說明書、財務報表附註等。財務報告既具有私有產品的性質又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在財務報告信息披露之前,財務報告是企業的私有信息,披露之後,財務報告就成了公共信息產品。由於信息披露後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因而存在外部性和搭便車的現象,會抑制企業信息披露程度,導致信息供給不足,而考慮到市場對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反映,上市公司將傾向於披露有利的信息,不願披露利差的信息,以穩定投資人對公司的信心和股價。這些現象會引起市場失靈,導致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失真。本文對當前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問題作一探討,並提出一些建議。

從證券市場的角度出發,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目標是:一是信息披露應該能夠促進資源的最優配置。當信息披露者向市場披露了有用的信息而籌集到了必要的資本(股票或借入資金),並因此而獲得了豐厚的利潤,那么可以認為信息披露已達到了資源的最佳配置的目的,即實現了社會資源的最優增長、社會福利的最大化以及其他有益目標。二是信息披露有利於投資者形成一個合理的證券投資組合。事實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這一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當市場披露了有用的信息,投資者在權衡不同證券價格所反映的風險和報酬的基礎上,做出購買、持有、轉讓的決策,並形成一個合理的證券投資組合,這樣既分散了風險,同時也將籌集到必要的資本,進而獲得豐厚的利潤。
    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問題
1. 信息披露非主動性。
目前不少上市公司把信息披露看成是一種額外的負擔,而不是把它看成是一種應該承擔的義務和股東應該獲得的權利。特別是對於那些虧損的上市公司總是擔心自己或是失去配股資格,或是將被停牌等,因此,往往不是主動地去披露有關信息。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上市公司在其經營管理方面存在著較多的不願讓公眾知道的負面信息,從而對信息披露產生一種迴避的心理。
2. 信息披露不及時。
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由於存在著信息不對稱性,投資者不可能象上市公司一樣清楚公司經營管理的變化。所以上市公司有時由於擔心其所披露的信息會影響其公司股票價格,往往遲遲不披露公司的重大信息,從而造成信息的滯後。
3. 信息披露不充分。
有的上市公司定期財務報告信息披露陳述不充分,財務數據有遺漏,甚至斷章取義,避重就輕,報喜不報憂。主要表現在:一是對關聯企業間的交易披露不夠充分;二是對企業財務指標的提示不夠充分;三是資金投資去向及利潤構成的信息披露不夠充分;四是對一些重要事項的披露不夠充分;五是借保護商業秘密為由,故意隱瞞企業重要會計信息。披露信息不充分較容易誤導投資者,為不法市場操縱者提供更多的機會。
4. 信息披露不嚴肅,程式不妥當。
在我國,有許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隨意性很強,更有甚者未經監管部門批准,就擅自決定公布涉及國家經濟決策方面的重要信息,或是為造市而製造大量小道訊息。這嚴重破壞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嚴肅性,不利於投資者公平享有上市公司有關信息的權利,也不利於提醒投資者注意公司的新變化。
5. 信息披露不準確,甚至是虛假陳述。
這是當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最為嚴重和危害最大的問題。許多上市公司存在著隱瞞業績虧損,虛增利潤,預虧預警不披露,甚至製造虛假利好訊息等情況來欺騙市場和投資者。
      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真的原因
1. 有效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制約著信息披露的質量。
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不合理,國有大股東控制力強。上市公司多數是由國有企業重組後以募集方式設立,股權相對集中,其中半數以上的公司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高於50%,有的甚至達到60%-70%,形成普遍的“一股獨大”現象。股權過分集中在國有大股東手中,會產生許多問題。如國有大股東和上市公司在人員、資產、財務上長期不分家,上市公司的資產得不到保證,關聯交易盛行,經營業績核算的可靠性降低,董事、監事全由國有股東一人委派,公司機構間無法形成制約關係;內部人控制現象比較普遍,難以形成有效的約束、制衡機制。
2. 成本與收益的對比促使信息披露失真動機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