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的法定條件

  規範股票發行上市的法律框架
目前我國規範股票發行上市的法律框架分為四個層次:
其一是與發行上市相關的法律,主要包括《公司法》和《證券法》。
其二是與發行上市相關的行政法規,主要包括《股票發行與交易暫行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
其三是中國證監會發布的部門規章,例如《關於進一步規範股票首次發行上市有關工作的通知》(證監發行字[2003]116號,以下簡稱116號文)。

其四是中國證監會的內部檔案,例如發行監管部的股票發行審核標準備忘錄(第1至第17號,以下簡稱《備忘錄》)、會計部、法律部的專項意見等。
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的法定條件
綜合上述法律框架內的相關規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的法定條件包括:
1、發行人必須是已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根據《關於對擬公開發行股票公司改制運行情況進行調查的通知》(證監發[1999]4號),1999年開始,發行人必須改制成規範化的股份有限公司並運行1年以後方可申請公開發行股票。這實際上取消了《公司法》所規定的股份公司的募集設立方式。目前,股份公司的設立通常採用發起設立或者有限責任公司變更設立兩種方式。
2、發行人前一次發行的股份已募足,並間隔一年以上。
對該條件的理解應注意兩點:其一,這裡所指的“發行”不包括送、轉贈股本。其二,這裡所指的“一年”是指12個月,而非一個完整會計年度。
3、開業時間在三年以上,最近三年連續盈利,並可向股東支付股利。
對該條件的理解應注意三點:其一,根據116號文,自2004年1月1日起,發行人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應當自設立股份公司之日起不少於三年(36個月);只有國有企業整體改制設立、有限責任公司變更設立或經國務院批准豁免的發行人才可以連續計算業績。而且,最近三年內應當在實際控制人沒有發生變更和管理層沒有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持續經營相同的業務。如果最近三年出現重大資產重組行為,並且導致發行人的業務發生重大變化的,需有關行為完成滿三年後才能申請發行上市。重大資產重組行為包括重大購買、出售、置換資產、公司合併或分立、重大增資或減資等,但如果上述行為未導致發行人的業務發生重大變化,則不受影響。
其二,根據15號《備忘錄》,“盈利”是指發行人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和不能合併會計報表的投資收益前後的淨利潤均為正數。
其三,根據9號《備忘錄》,“可向股東支付股利”的認定標準是指發行人最近一期經審計的資產負債表中“未分配利潤”為正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