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離上市國企的六種命運

國內上市公司特別是一些由國企轉制而來的上市公司,絕大多數沒有實現主業整體上市,而是將生產環節、流程中的一部分剝離後包裝上市,我們權且稱它們為“剝離上市國企”。剝離上市不可避免地造成母公司和上市公司之間存在大量關聯交易,為上市公司規範運作留下了很大的隱患。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投資者的投資就難免會打了水漂,這種隱患必將影響我們這個尚處發育期資本市場的正常發展。

筆者選取這些企業中的六類典型案例進行剖析,在關注其命運的同時,也希望管理層將此提上議事日程,幫助中國資本市場儘早理順這種不協調的母子關係,同時也為廣大投資者營造一個更為透明的投資環境。
1、母以子貴,業績光環隱去,母子同陷虧損深淵
上市公司的表面繁榮與驚人虧損都與集團公司的操控有關,濟南輕騎在投資者的眼皮底下導演了一出過山車般的驚險鬧劇
濟南輕騎(600698)的業績神話也許將在一些投資者心目中留下難以忘卻的記憶。
曾幾何時,作為中國上市公司的優秀代表,濟南輕騎是眾多投資者追逐的對象,而時下,它不得不在巨額虧損後尋找自己新的東家。
打開濟南輕騎的成績單(業績報表),人們不難發現,上市公司的業績在1993年至1997年均表現為高速增長,但2002年的巨虧,幾乎讓人們喘不過氣來,其金額之大,創造了中國資本市場的紀錄。一位輕騎的負責人稱,上市公司的表面繁榮與驚人虧損都跟集團公司的操控有關,濟南輕騎在投資者的眼皮底下導演了一出過山車般的驚險鬧劇。
幾年前,濟南輕騎是剝離上市國企的優秀代表。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光環的背後是上市公司產品由集團包銷,公司產能基本視同銷售,一個沒有被市場檢驗的業績就這樣堂而皇之地成為了公眾的投資參考。在業績虛漲的同時,集團並沒有完全充當救世主,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的融資成為集團垂涎的對象。濟南證券監管辦公室負責人透露,濟南輕騎1993年上市首次募集資金4.83億元,當年就有3億元被幾家銀行扣還了集團貸款。此後更是變本加厲:2000年,輕騎集團占用上市公司資金25.8億元;2001年,占用資金達到28.12億元;2002年中期,達到29.96億元。
據一位知情人士講,集團本意並不是想把上市公司拖垮,相關負責人曾經試圖通過維持上市公司業績高增長,樹立自己在行業中的形象以及資本市場中的地位,這樣只要集團運營得當,上市公司的業績神話就可以維持下去。但事實並沒有向他們的初衷發展,在集團運營難以為繼的時候,上市公司巨大壞賬的黑洞也無法再遮掩下去,一個母以子貴的夢想也迅即化成了泡沫。
濟南輕騎的經歷在一批曾經叱吒中國市場的知名企業中極具代表性,這些業界巨頭多數是一邊做好上市公司業績的表面文章,一邊從上市公司的融資中分得最大份額,直到紙里包不住火的時候,上市公司與集團頭上的光環消失,成為投資者唾棄的對象。在1995至1999年中類似的企業較多,如今多數公司已被市場所遺忘,難現昔日輝煌。
2、母子合謀,上市公司成集團提款機,投資者資金注入無底黑洞
類似企業多數已戴上了“st”的帽子,更有甚者已被市場掃地出門,只有極少數公司在重組後獲得新生
如果說輕騎的沒落代表了一批優質企業在資本市場中的沉淪,那么更多的集團將優質資產剝離上市的目的卻更加單純———就是將其作為提款機,這種行為甚至從公司上市拿到第一筆錢便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