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兒科知識點輔導:常見病症——泄瀉

【概述】
1.定義 小兒泄瀉是指小兒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如水樣為臨床特點的疾病。
2.發病特點
[發病季節] 夏秋之際為發病高峰。發生於深秋初冬之時的時疫性腹瀉稱為“秋季腹瀉”。
[發病年齡] 2歲以下小兒為高發年齡階段。
[轉歸預後] 絕大多數患兒可獲痊癒;失治誤治,調護失宜可轉成變證或發生危象;亦可遷延不愈轉化成疳。

【病因病機】
1.病因
⑴ 外感六淫 冬春多為風寒入侵腹部,影響受納運化,夏秋暑濕入侵,內應脾胃,熱在陽明,濕漬大腸,而致協熱下利,水瀉不止。若熱重於濕,可致暴注下迫。
⑵ 內傷乳食 由於調護失宜,乳哺不當,飲食失節或過食生冷瓜果及不消化食物,皆能損傷脾胃。脾傷則運化功能失職,胃傷則不能消磨水谷,宿食內停,清濁不分,並走大腸而成泄瀉。故《素問·痹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⑶ 脾胃虛弱 是泄瀉反覆發作,遷延不愈的主要原因,又是產生危重變證的條件。脾胃虛弱有責之於先天稟賦不足,髒氣本虧;有因後天調護失宜。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會反覆發作,甚則脾病及腎遷延不愈致脾腎陽虛。
2.病機



【診斷】
1.大便次數增多,每日3~5次或多達10次以上,色淡黃,如蛋花湯樣,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噁心,嘔吐,腹痛,發熱,口渴等症。
2.有乳食不節,飲食不潔或感受時邪病史。
3.重者泄瀉及嘔吐較嚴重,可見小便短少,體溫升高,煩渴神萎,皮膚乾癟,囟門凹陷,目眶下陷,啼哭無淚,口唇櫻紅,呼吸深長及腹脹等症。
4.大便鏡檢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紅細胞、白細胞。
5.大便病原體檢查可有致病性大腸桿菌生長,或分離出輪狀病毒等病原體。

【辨證論治】
 1.辨證要點 辨病因 辨輕重 辨虛實
2.治療原則 實證以祛邪為主,常用消食導滯,祛風散寒,清熱化濕之法。虛證以扶正為主,常用健脾益氣,健脾溫腎等法。虛中夾實證宜扶正祛邪,或補中有消或消中有補,消補兼施。變證則大補陰液,回陽救逆,或陰陽雙補。
3.分型論治 
⑴常證(5型)
[傷食瀉]
【症狀】 脘腹脹痛,痛則欲便,便後痛減;大便稀爛,夾有乳片或食物殘渣,氣味酸臭;不思乳食,噯氣酸餿;夜臥不寧,舌苔厚膩,指紋紫滯。
【治法】 消食化積,升清止瀉。
【方藥】 保和丸。
[風寒瀉]
【症狀】 腹痛腸鳴,瀉下清稀,中多泡沫,臭氣不甚;或伴鼻流清涕,或惡風寒;舌淡苔白,脈象浮緊。
【治法】 疏風散寒,溫中止瀉。
【方藥】 藿香正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