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委派制的實施環境及其出路

  摘 要:會計委派制因會計信息日益失真造成國家資產流失而產生,但試行中還存在著其所需的實施環境不充分及現行政策法規不到位的問題。因此,會計委派制應先完善相關的法規而後再適時出台;同時,應成立專門的會計管理機構,管理屬地內會計人員的應聘及委派事宜;也須明確會計職權,確保依法行政;還應處理好必要的各種工作關係。 


關鍵字:會計委派制;實施環境;出路

  一、會計委派制產生的背景及存在問題

會計工作是經濟管理的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對會計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但由於會計管理體制和監督機制不健全等原因,會計信息失真問題也日益嚴重,一些單位領導人干擾會計人員依法行使職權,授意、指使、強令篡改會計數據,造假帳,設帳外帳,轉移國家資產,偷逃稅收,擾亂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嚴重影響了會計職能的發揮和會計信息質量,損害了國家和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為了切實加強會計監督和管理,發揮會計工作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基礎性作用,從而促使人們對會計人員管理體制進行論證、探討,在此背景下,從改革會計人員管理體制入手,會計委派制就應運而生了。 

近年來,我國先後在一些地方黨政機關、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國有企業以及鄉鎮集體企業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單位進行了會計委派制試點工作,從實際效果看,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但隨著會計委派制的逐步推進,許多矛盾和問題也都顯現出來。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重管理,責任不明。大多數的委派人員在業務上要接受會計管理部門的領導,行政上要受單位領導人的領導,在夾縫中求生存,感到左右為難,其工作積極性難以提高。(2)委派會計職權難到位。一些單位對委派來的財會人員不信任,在研究重大經濟問題時,不通知委派的財務總監參加,有意“架空”委派來的財會人員,使他們行使的監督管理職能流於形式,達不到預期的效果。(3)委派會計缺乏相關制度及其配套措施的支持。我國目前的會計委派制尚處於試行階段,各種制度還不健全,有關委派會計人員的選拔任(聘)用制度、重大事項報告制度、繼續教育制度、業務考核制度、獎懲制度等還未具體化,委派人員行使職權的力度缺少政策支持和法律支持。

怎樣使這種嘗試健康有序地成長發展,並成為一種新的管理制度為社會所接受,避免或減少與其他方面的矛盾衝突,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為其創造有益於發展的土壤環境。 

二、實施會計委派制所需的環境 

1 政策法律環境 

就現行的規定來看,會計人員作為單位內部的管理人員,其任免應屬單位領導人的職權範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規定,廠長有權“任免或聘任、解聘企業中層行政領導幹部。”雖然其中也同時規定“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但目前仍沒有法律對會計人員的委派做出規定,而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也有規定“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任免應當經過主管單位的同意,不得任意調動和撤換。”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會計主管人員任免的主動權在用人單位,除此以外的其它任何機構在法律上是無權過問會計主管人員任免的,因而當前首要的任務是修改上述法規有關內容,讓委派的會計人員在法規中的身份予以明確。 

2 政府支持 

會計委派制能否順利開展,最關鍵的一條還是各級政府是否給予大力的支持,因為此項工作涉及到政府、企業等相關部門,並非財政部門的工作。儘管財政部、監察部就會計委派的試行意見專門下文,而現在所反映出來的情況和問題仍非常嚴重,這就需要各級黨政領導真抓實幹,親自過問並匯集財政、人事、稅收、企事業單位主管部門的同志在一起,對會計委派人員的地位、職責、管理內容、人員調配、經費安排等問題予以明確規定,為會計委派制順利實施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3 爭取被委派單位的理解 

委派會計人員在充分支持被委派單位依法理財,自主管理的前提下,發揮其監督作用,堅持“服務、促進”的宗旨,按照有關規定,正確履行職責,同時,要配合被委派單位開展業務,寓監督於服務之中,並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處理事務時,儘可能與有關方面協商,以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實現相互促進、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