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真的思考

 
摘 要:文章從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真的成因、對策進行了論述,提出了信息披露失真主要是證券市場法律不健全、股權結構不合理、信息不對稱,導致信息披露缺乏監督與制約,並針對成因提出了對策。

關鍵字:上市公司 信息披露 失真 思考


信息披露制度起源於英國,其核心內容是證券發行公司依照相關法律的規定,辦理有關發行審核手續,將其財務資料及其公司重大事件足以引起投資人決策重視的情報公諸於眾。其目的在於減少因信息的不完全、不對稱、不真實而給投資者帶來損失的可能性,並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我國證券市場上信息失真行為普遍存在,這與我國證券市場發展所經歷的“在發展中規範,在規範中發展”的過程有關。

一、信息披露失真的原因

1.證券市場的法律法規不健全、不完善,導致無法有效的監督和規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我國在融資體制改革中,借鑑西方已開發國家的經驗,在上海、深圳兩地於20世紀90年代初正式成立證券交易所,而當時的大部分上市企業是國有獨資企業,未完成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加之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出台,證券市場處於培育階段,企業仍延用以前國企的老一套辦法運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披露失真。經過幾年的探索,目前我國也出台了一些行政法規,如《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實施細則》等,但從實際執行的效果來看,仍有一些缺陷:(1)法規出台嚴重滯後於實踐的發展,立法大都被動、消極的“堵窟窿”,缺乏前瞻性和預見性;(2)法律、法規條文籠統粗糙,缺乏可操作性;(3)我國現行的會計準則有不少漏洞,不能真實準確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2.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不合理導致信息的不對稱。在我國上市公司中,大多數是國企改制而上市的,國家作為出資人,持有絕對控股權,造成了“一股獨大”的現象。這種股權結構勢必造成大小股東群體間的信息不對稱,大股東往往利用掌握信息的及時性和準確性鯨吞小股東利益,而小股東作為弱勢群體則只能跟風,最終導致利益受損。此外,我國上市公司中的國家股、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使其失去在二級市場流通合法獲利的機會,往往利用內幕訊息或製造虛假信息,配合莊家炒作本公司的股票,從而獲取利益。

3.重融資、輕改制,導致缺乏監督與制約。對於很多國有企業來說,獲得上市資格便是終極目標,意味著融資渠道建成,有了“圈錢”的資格。而對於上市前承諾的“五獨立”、“完整”等改制工作不大重視,往往會造成公司內部和外部社會監督不完善,形成了上市公司“一年賺、二年平、三年虧”的怪圈,同時也導致了信息披露的失真和虛假。

二、規範和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對策

1.儘快建立健全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並出台與其配套的實施細則,便於規範和操作。如把已開發國家成熟的證券融資條例法規和做法全方位引進,藉以杜絕信息失真和虐假現象的發生。

2.完善上市公司內部的法人治理結構。存在於投資者和經營管理層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和失真,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是訴諸於公司內部法人治理結構的安排。完善的法人結構應通過權力分配、權力制衡和信息披露等機制,促使經營管理層釋放信息,均衡信息分布。實現上述目標的基礎是股權分散,消除“一股獨大”帶來的弊端,增加中小股東的比例,形成上市公司內外部完整的監督體系。

3.加大監管力度。主要是確保會計信息、重大投資項目和重大訴訟案件等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加強管理層對信息編報權的約束。可嘗試由監管部門採取競標方式選擇會計師事務所,所需資金政府可設立專項基金來解決,把監督權、審計權、資金使用權相分離,確保信息披露的真實和完整,避免“受人錢財,替人消災”現象的發生。此外還可採用審計輪換制和審計報告終身負責製作為補充。

4.對上市公司的內部監督機制,可實行獨立董事、審計委員會等制度,對獨立董事和經營者的誠信分為等級,建立資料庫,便於社會監督。

5.提高投資者綜合素質,完善投資者結構,提倡理性投資理念。通過提高投資者綜合素質,增強其辯別真假信息的能力,使虛假信息失去市場,進而增強市場的整體風險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