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好原始憑證審核關

現實會計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原始憑證不合規的問題。筆者認為,有些不合規的原始憑證是有關單位或個人出於私心而形成的,而有些不合規的原始憑證有其存在的理由,這要從經濟業務發生的實質內容予以把握與分析,因此對不同的情況應區別對待。

對於前種情況,給單位造成損失,危害極大,如白條入帳,自製收、付款憑證,使用被廢棄的收款收據,塗改經濟業務的內容和金額等。這種現象一是助長了部分單位或個人街私舞弊、偷逃國家稅款的風氣,二是導致單位會計信息不真實、不完整,三是違反了國家有關法律和行政法規,因此在審核原始憑證時應堅決予以抵制。

但在實際工作中,有些經濟業務的發生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符合成本效益原則,如委託中間人(個人)開拓本單位銷售業務而支付一定數量的勞務費,但單位因此取得更大的收入回報;單位開展某項活動而支付的勞務支出等。對於此類業務,一般情況下,單位未能取得合法的原始憑證,甚至連收款人的簽名或蓋章都沒有,但此項支出合情合理。按照《會計基礎工作規範》的規定,“原始憑證的內容必須具備:憑證的名稱,填制憑證的日期,填制憑證單位名稱或者填制人姓名,經辦人員的簽名或者蓋章,接受憑證單位名稱,經濟業務內容,數量、單價和金額。”“從個人取得的原始憑證,必須有填制人員的簽名或者蓋章。”若對上述研發生的經濟業務進行帳務處理,顯然不符合這些規定。但現實工作中,單位都存在著類似性質的問題,只是金額大小不同而已。有些單位對此處理是通過小金庫或是預算外資金列支,這也是違反《會計法》的規定。

筆者建議,(1)有關部門應當承認此類經濟業務的合理性,並在有關行政法規中區別公司;企業單位和行政事業單位作出不同規定;(2)根據業務發生金額的大小和性質作出不同的處理;(3)加強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健全審核程式;(4)加強業務發生的事前管理工作,避免銜私舞弊、貪污腐敗,損害單位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