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與稅法的分離與協調

   摘要:我國會計制度的改革,進一步體現了會計與稅法的分離原則。會計報告目標,從“法律適用現”到“公平交易觀”的轉變,為二者的分離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現實指導,而會計與稅法的歷史及現實聯繫要求二者有機協調,納稅的影響要能適當納入會計機制而不是做兩套賬。通過建立納稅影響下的會計運行機制,既能保證會計原則的有效性,又能做到稅務處理的合法性。 

 
關鍵字:會計,稅法,應交稅金,遞延稅款
 
一、會計與稅法分離之必要
 
會計從“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專門委託的當事人的一種職能”,到它逐漸擺脫相關法律的束縛(包括稅法在內),而形成自己的一套獨立的原則體系,其中經歷了一個長期的認識過程。會計報告的目標是什麼?它們試圖表達的是“公平交易觀”,還是“法律適用觀”?這個問題的解決,恰恰為會計與稅法的關係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和現實上的指導.合法性模式要求會計報告的編制必須與一系列嚴格的法律要求相適應,而不管這些法規是否與公司現實相衝突。在西方的立法體系中,大陸法系的國家政府在傳統上基本要求稅法與會計的原則相統一,對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的規定也是稅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典型的財稅合一的立法體系。而根據“公平交易觀”,財務會計報告對公司業務和經營管理活動要按照公平交易觀念進行揭示和披露,稅收的要求並不能決定報告的格式,會計準則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被視為專業團體的責任。作為結果,這種制度可針對環境的變化作出更加靈活的反應。事實上正是由於社會經濟環境的發展變化,會計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地體現為對相關利益主體的決策相關性,人們對會計信息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會計自身的發展思路也清楚地表明,會計與稅法體現不同的經濟關係,分別遵循不同的原則、服務於不同的目的。會計報告的目的是為了全面、真實、公允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業績,以及現金流轉狀況,為會計報表的使用者提供相關有用的信息資料,為投資者、債權人、公司經營管理者提供決策的依據。會計報告目標從“法律適用觀”到“公平交易觀”的轉變已經成為當前國際會計準則的必然選擇。而且近年來,諸如德國、義大利、法國等大陸法系國家的會計準則改革,儘管在主觀上努力縮小稅法與財務會計的差異,但也基本上不得不承認會計之與稅法的獨立性。“公平交易觀”已明顯占據了上風。稅法以課稅為目的,本著經濟合理、公平稅負、簡化稅制等原則,以便於稅收的徵收管理和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穩定。它並不必然成為會計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隨著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會計與稅法的分離也日漸明顯。傳統財稅合一的會計制度的弊端愈來愈突出。首先,會計相對於財政稅務制度的被動和服從,導致會計信息不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而引發決策的失誤;而且,財稅合一機制在其運行過程中並沒有遵照設計者試圖固本清源的初衷,相反,不法企業通過千方百計篡改會計資料,弄虛作假,以達到隱瞞收入,截流利潤,逃避稅收之目的,從而淡化納稅人的稅收法制觀念,造成稅款的流失;另外,由於會計核算不能適應市場經濟條件的快速變化,為符合稅法的要求而對某些核算內容規定的過細過死,以至於物價波動、無形資產及人力資源會計等亟待解決的問題都得不到妥善的處理。如果長此以往,勢必導致會計行業的萎縮,以及會計市場的蕭條,會計的應有作用也得不到充分發揮。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而會計的重要性就在於向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利於對企業進行價值判斷的真實公允的信息。這是會計安身立命的所在,也是會計永葆生機活力的法寶。會計的未來由會計來設計,分離已毅然踏上了不歸路。
 
二、會計與稅法協調之可行
 
會計與稅法的分離,促成兩個相互獨立而又必然帶有互動影響的經濟體系的存在,這要求二者要有機地進行協調。首先,納稅事項本身就是會計處理的一種業務,一個環節,納稅義務的形成和履行作為重要的會計事項,需要充分有效地納入現行會計機制,在會計資料中得以必要合理的體現。會計的傳統納稅申報職能也必然促使會計將其融入日常會計行為而不是去做兩套賬。最近興起的所謂的稅務會計,就是以現行稅制為依據,以經濟納稅為目的,及時足額的計繳稅款和為稅收管理機關提供納稅信息的一種專業會計。但無論從其會計主體上看,還是從其套用的會計方法來看,以及從其會計處理結果的呈報形式來看,它只能是財務會計的一個組成部分或者分支。其次,會計在其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仍然固守著其財富分配職能和受託管理責任,並成為稅收征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據。從我國會計立法的現實來看,我們依然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今後較長的歷史時期內,會計的“司法”角色和監督職能不會有絲毫的讓步,甚至還會得到強化。當前的許多中小型企業,“如果沒有稅收,可能會不知道會計為何物”,即使是國家強制的會計設立規範,恐怕也只能流於形式。可見,這種歷史的統一和現實的糾葛給會計業界帶來的深遠影響,使會計在傾向于堅守自己的原則的同時,不得不考慮稅收處理方面的強制性和合法性。
 
會計與稅法的歷史和現實的聯繫,已經使二者的制度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既成事實地建立在共同的基礎之上,從而使二者的互相協調而不是去建兩套賬具有了極強的可操作性。會計賬務處理的基礎不僅是理論上的問題,而且是重要的納稅實踐問題。歷史上,稅收最初是按照收付實現制來確認應稅收益的,後來會計上廣泛採用權責發生制的記賬基礎,使相關損益的確認主要以權責關係的發生為依據。儘管權責發生制的會計處理方法比較複雜,但其公允合理,國際上廣為採用,稅法也基本上採用了這種基礎,二者的權責發生制基礎儘管具有一定的區別,但仍然不失為二者協調的共同基調。即使今後稅法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和國家調控的需要而不斷的作出調整,但其整體立法思想恐怕也得照顧會計界的情緒。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當然就在於二者都朝著“合理”的方向來不斷的完善自己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