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經濟基礎輔導:財政政策

一、財政政策的概念
財政政策是中介,它可以檢驗財政理論,指導財政實踐。財政原則是財政政策評價的標準,財政法律是財政政策的載體。
二、財政政策的目標
㈠.價格穩定
指價格總水平的穩定,是財政政策的首要目標
㈡.充分就業
1. 使所有符合法律規定、有工作能力的人都可以找到有報酬的工作
2. 是各國財政政策的基本目標。一般把充分就業目標設定在把失業率控制在一定水平內
㈢.經濟成長
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維繫生存的基本條件
㈣.公平分配
在承認收入差距的前提下,通過法律或政策的調節,將社會成員間的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道義許可的範圍之內
㈤.國際收支平衡
通過財政政策的實施,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因素進行調節,縮小國際收支差距來源:
三、財政政策的工具
㈠.稅收
1. 調節總供求。包括自動穩定政策(累進稅制、失業救濟金)和相機抉擇政策(包括汲水政策、補償性政策和稅基稅率稅收優惠政策)
2. 調節個人收入,實現公平分配(對於高收入者收取所得稅和財產稅,低收入者進行優惠和補助)
㈡.購買性支出
㈢.轉移性支出
社會保障(安全閥)、財政補貼(生產性和消費性)
㈣.國債
1.流動性效應:蕭條時期對金融機構發行短期國債,繁榮時期對社會公眾發行長期國
2.利息率效應:通過調整國債利率水平和供求狀況影響金融市場利率變化
㈤.預算
赤字政策(擴張性)、盈餘預算和平衡預算
四、財政政策的分類
㈠.按調節經濟周期
1. 自動穩定:例如累進稅制和失業救濟金政策
2. 相機抉擇:例如汲水政策和補償性政策
㈡.按調節經濟總量
分為擴張性(減稅增支)、緊縮性(增稅削支)和中性政策
㈢.按作用空間
1.巨觀政策:通過稅收支出調控經濟總量
2.微觀政策:通過稅率、徵稅範圍、補貼對象、財政支出結構等進行資源配置與收入分配
㈣.按作用時間
1.短期政策(經濟穩定,解決經濟波動)
2.長期政策(促進增長,最佳化配置、公平分配)
五、我國的積極財政政策
㈠.背景
1.1997年下半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2.需求不足成為經濟成長乏力的主要原因
3.盲目建設造成的經濟結構不合理矛盾更加突出
㈡.積極財政政策的主要內容
發行專項國債;發行特別國債;分批提高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率;進一步發揮稅收優惠政策的作用
㈢.積極財政政策的主要成果
  國民經濟成長;成功啟動投資、消費和出口需求;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