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經濟師考試經濟基礎財政(五)

  五、財政政策

考試目的

通過本章的考試,檢驗考生對國家財政政策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程度,以增強考生對當前積極財政政策的認識,提聯考生對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必要性的理解。

考試內容

(一) 財政政策的概念

掌握財政政策的概念,熟悉財政政策與相關範疇的聯繫與區別。

1.財政政策的概念

概念:政府財政依據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以特定的財政理論為依據,為達到一定巨觀經濟運行目標而制定的指導財政分配活動和處理財政關係的方針、準則和措施的總稱。

相關概念:

財政理論作為精神財物,服務於財政實踐,通過財政實踐來驗證理論正確與否。財政理論轉化為財政實踐,必須通過財政政策中介環節。因此,財政政策既是財政理論科學性和正確性的檢驗方式,又是財政實踐活動的指導方針。

財政原則是制定財政政策時必須遵循的基本指導思想,是評價財政政策效應的標準。財政制度及財政法律法規則是從程式上體現並規範財政政策的內容,是財政政策的載體。

例題:單選

(二) 財政政策的目標

掌握財政政策的五大基本目標的內容。

1,價格穩定:指價格總水平的穩定,是財政政策的首要目標。

價格總水平持續上漲稱為通貨膨脹;價格總水平的持續下降稱為通貨緊縮。

2,充分就業:使所有符合法律規定、有工作能力的人都可以找到有報酬的工作。

是各國財政政策的基本目標。一般把充分就業目標設定在把失業率控制在一定水平內。

3,經濟成長:我國當前經濟成長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由粗放型向集約型)

4,公平分配:在承認收入差距的前提下,通過法律或政策的調節,將社會成員間的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道義許可的範圍之內。

5,國際收支平衡。通過關稅稅率調整、出口退稅政策修訂等財政政策的實施,可對包括匯率、商品結構、國際市場價格、國內外經濟波動等因素進行調解,縮小國際收支差距。

(三) 財政政策的工具

掌握稅收、購買性支出、轉移性支出、國債和預算五大政策工具的功能和作用原理。

財政政策工具包括:稅收、購買性支出、轉移性支出、國債和預算。

1. 稅收

1) 通過自動穩定政策(累進稅制)和相機抉擇政策(稅基、稅率、稅收優惠)調節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

2) 調節個人收入和財富,實現公平分配。(所得稅、財產稅)

2. 購買性支出購買商品的支出會直接增減消費總量;

購買勞務的支出會通過增減個人收入間接增減消費總量。

購買性支出的增加或減少是需求管理的有效辦法。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政府應削減購買支出;反之,應擴大購買支出。

3. 轉移性支出

社會保障支出可以發揮社會安全閥和減震器的作用。

政府補貼分為生產性補貼和消費性補貼。生產性補貼增加供給能力,消費性補貼增加消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