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經濟師考試經濟基礎財政(四)

 四、國家預算管理體制

考試目的

通過本章的考試,檢驗考生對預算管理體制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程度,以增強考生對現行分稅制財政體制的認識,提聯考生對完善國家預算管理體制的各項措施的理解。

考試內容

(一)預算管理體制的概念和內容

掌握國家預算管理體制的基本概念、掌握預算管理體制的內容。

1.預算管理體制的概念

簡稱預算體制,也稱財政體制,是確定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級政府之間的分配關係,劃分各級政府的預算收支範圍,規定預算管理許可權與責任的一項根本性制度。

廣義:各級政府之間和國家與企業單位之間財政資金分配和管理職權方面的制度。包括預算管理體制、稅收管理體制、國有獨資公司財務管理體制、文教行政事業財務管理體制、基本建設財務管理體制。

狹義的預算管理體制就是預算體制本身。

2. 預算管理體制的內容

(1)確定預算管理的主體和級次

我國預算管理主體按照我國的政權機構分為5級:中央、省、市、縣、鄉。

(2)預算收支範圍的劃分(預算管理體制的核心內容)“統籌兼顧,全面安排”、“事權與財權相統一”、“收支掛鈎、權責結合”等原則

(3)預算管理許可權的劃分

分清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大常委會、各級政府、各級財政部門的權責範圍。

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主要負責審查、批准本級總預算草案及本級總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各級人大常委會主要負責監督本級總預算的執行,審查本級預算的調整方案和本級決算。各級政府主要負責編制本級預、決算草案,匯總下級預算並報本級人大常委會備案,組織本級總預算執行,決定本級預算預備費動用,編制本級預算調整方案,監督預算執行。各級財政部門具體編制本級預、決算草案,組織預算執行,具體編制預算調整方案,定期向政府財政部門報告執行情況。

(4)預算調整制度和方法

一般由財政部門提出並編制預算調整方案,經同級人大常委審查批准後方可執行,並報上一級政府備案。

預算管理體制的實質是各級預算主體獨立自主的程度,正確處理預算資金分配和管理上的集權與分權,集中與分散的關係。

(二)我國預算管理體制的演變

熟悉我國實行過的三種財政體制的基本內容和特點。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1993年,共經歷了三個階段:

1.統收統支出體制:高度集中的預算管理體制,是1950—1952經濟恢復時期的預算體制,在三年調整時期和文革時的部分年份也用過。特徵:財力、財權高度集中於中央。

2.統一領導,分級管理體制:1953—1979年實行。

特徵:1)中央統一制定預算政策和預算制度,地方按預算級次實行分級管理;

2)主要稅種的立法權、調整權、減免權集中於中央,各級收入由地方統一組織徵收,分別入庫;

3)由中央按照企事業行政隸屬關係確定地方預算的支出範圍;

4)由中央統一進行地區間的調劑;

5)地方預算基本上是以支定收,結餘可以留用;

6)體制的有效期通常為“一年一定”或“幾年不變”。

3.劃分收支,分級包乾體制:1980—1993年實行,也稱“分灶吃飯”體制。將國家預算劃分四種(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中央對地方的調劑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按收支範圍給地方一個基數包乾。特徵:由中央統一確定地方的收支範圍,地方在收支範圍內人有較大的財權,調動了地方理財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