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經濟師考試經濟基礎財政(二)

  二、稅收

考試目的

通過本科目的考試,檢驗考生了解、熟悉和掌握稅收基礎理論、我國稅制結構、國際稅收及稅法的程度,以提高考生對國家稅收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增強考生的依法納稅意識。

考試內容

(一)稅收原則

掌握稅收原則的含義和作用,掌握主要稅收原則的基本思想和貫徹方法。

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藉政治權力,依照法定標準,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特定分配形式。

制定國家稅收法律制度和政策時必須依照整體協調一致的基本準則或指導思想。這種基本準則或指導思想就是稅收原則。

自由資本主義:英國古典學派 亞當。斯密:“平等、確實、便利、最少徵收費用”

壟斷資本主義:德國社會政策學派 華格納:“財政收入,國民經濟,社會正義,稅務行政”

現代資本主義:凱恩斯:“公平,效率,穩定”

中國的稅收原則:財政、經濟、社會三原則。

1.財政原則(財政收入原則)

財政原則:具體可以分為足額、穩定和適度。在稅制設計上應採取寬稅基、低稅率的基本思路。

2.經濟原則

經濟原則(效率):使稅收的徵收活動能夠發揮調節最佳化經濟結構的作用,引導經濟的良性運行,儘量避免使經濟結構扭曲或失衡,減少效率損失,尤其要減少稅收的超額負擔。

3.社會原則(公平原則)

稅收公平分為橫向與縱向。橫向體現人人平等思想。縱向體現能者多納思想。縱以橫為前提和基礎。橫是縱的特例和環節。(個人所得稅、遺產稅、贈與稅等稅種採用累進稅率)

(二)稅收負擔

掌握稅收負擔的概念,熟悉巨觀稅負指標和微觀稅負指標,掌握影響稅收負擔的主要因素,熟悉稅與費的區別,掌握費改稅的基本思路,掌握稅收負擔轉嫁的含義、方式和條件。

1.稅收負擔的概念

稅收負擔是衡量納稅人承受因納稅而形成經濟負擔的程度,簡稱稅負。

稅收負擔是制定稅收政策和稅收制度的根本依據。

2.衡量稅收負擔水平的指標

(1)巨觀稅負指標(占國內生產總值gdp、占國民生產總值gnp)。我國處於低水平。

(2)微觀稅負指標(企業、農民和城鎮居民)。企業:企業交納所得稅占企業利潤。農民:農牧民交納農牧業稅占收入。居民:個人所得稅占居民收入。

3. 影響稅收負擔的因素

(1)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巨觀稅率高

(2)國家職能大小:國家對社會資源配置的參與程度大必然導致巨觀稅率提高

(3)分配秩序和分配政策:稅外收費過多過濫增加負擔;稅費部分影響稅收收入。

稅收特點: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

收費特點:臨時性、區域性和有償性。

改革思路:在減輕企業和農民負擔的前提下,清費立稅,分流歸位。一是清理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費;二是對具有稅收性質收費實行費改稅;三是對經營性收費轉為市場運作,誰受益誰繳費;四是對需要保留的必要收費進行嚴格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