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卷歸來感受:聯考作文何必老去掏祖宗兜?

在某些中學師生眼中,閱讀經典、談論經典、寫經典,是既有分數又有風度的事;利用古人騙印象分,已經成為共同的默契。

文學典籍是中學閱讀極其重要的內容,但不是唯一的內容;寫好聯考作文是中學閱讀的重要目的,但不是唯一目的。優秀的聯考作文是關注生活、關注自我、關注現實、有真情實感的,是說自己的想法的。

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閱讀一直都深受重視,但中學語文閱讀的教學卻前景堪憂。

首先是缺乏正確的觀念,福建師範大學潘新和教授在他的《語文:表現與存在》中客氣地說“說許多語文教師不知道什麼是閱讀和解讀,也許會犯眾怒。事實恰恰就是如此。”其次是閱讀內容的偏狹,“現實的情況是語文教師天天都在教學生閱讀,卻大多不知道閱讀什麼,怎樣閱讀。”也許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2004年福建省聯考作文題具有強烈的引導閱讀經典的意識,該熱潮由2004年而2005而2006,仍然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引領著聯考試卷和聯考模擬試卷的作文題,它對中學閱讀和寫作的影響,只有當年的《文化苦旅》可以比擬。顯見的事實是:教師在課堂和課外以能談論文學經典為榮,各校的作文題多見名人、名著、名言佳句的身影,各種作文題的優卷幾乎都成為名人逸聞、史海鉤沉的彙編,學生的課外閱讀只有和文學經典扯上關係才是合理的,連國中生的中考優秀作文也全都深沉地擺弄著李白、東坡、林黛玉……

在2003至2006年聯考作文閱卷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閱讀錯誤的蛛絲馬跡——

閱讀態度不端正,方法粗略,寫作中引用嚴重失實:

李煜在唱:載不動,許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霍金的病:甲:從小就是殘疾(該生在篇末說:霍金想好了這一切,整理了一下衣服,打開門大步走了出去……);

乙:小兒麻痹症;丙:高血壓;丁:心肌梗塞;戊:帕金森綜合症;

關於霍金能動的手指頭的數量:甲:一根;乙:兩根;丙:三根;

在秦朝時,秦孝公運用管仲的“商鞅變化[註:原文如此]”使國富兵強;

年輕的警察與歹徒搏鬥,身中十幾顆鉛彈,其中三十九顆射中他的頭部。

缺乏文史知識,沒有起碼的時代概念,寫作中相關的人物、時間、事件、地點亂成一鍋粥:

中國近代史上,被國民黨殘殺的那一批高級幹部;

倘若不是蒙哥馬利將軍從失敗中做出反省繼續努力,又怎能在滑鐵盧戰役中大敗拿破崙呢?

魯迅在“四人幫”攻擊他的時候,拿起手裡的筆反抗,最後堅強地犧牲了;

岳飛選擇精忠報國,死而後已。他一生征戰無數,以至於匈奴兵對他聞風喪膽;

戰國時期的曹操,在趙文姬的幫助下一步一步走上歷史政治舞台……最後終於和趙文卓結為夫妻。

對歷史名人、經典名著沒有認真閱讀,知識儲備里沒有完整的相關內容。寫作中張冠李戴、隨便拼湊:

記得魯迅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宋江拜把子兄弟張飛把他從獄中救了出來,然後一起亡命天涯;

東坡在北海放羊十九年;霍金曾經是美麗的女孩,年輕的時候很可愛,後來瞎了眼睛,寫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桑地亞哥是一個偉大的作家,又聾又啞,後來寫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孔子書香門第,以寫作為生,寫了許多不同的人物,有著不同的性格,孔子有一篇文章這樣寫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經典名著涉獵不夠,將時下的戲說、胡說的手法移植到閱讀中來,寫作時望文生義、胡編亂造:

寶釵吟道:你是風兒,我是沙;孔子從小讀書勤奮刻苦,四書五經不知道背得有多熟,有一次進京趕考,工夫不負有心人,終於考上了;

《時間簡史》就是教育我們要珍惜時間。隰缺乏思考的熱情,為文字、為分數而閱讀寫作,閱讀動機就是為了應試,所以只看聯考作文優卷,甚至於背誦就是為了套用,寫作中改寫他作、套用成文甚至直接剽竊。

福建省、江蘇省2004年的聯考作文優卷衍生出大量的副產品,而日常作文中以《讀者》和《小小說》中的文章為藍本改造的偽劣產品更是時常出現,更有甚者直接將電子遊戲的腳本複述為文。

目前中學寫作批改的現實是:有文化名人、文學名著、詩句名言佳句的作文就是好作文,能夠引用、化用經典就有文化。利用古人騙印象分已經成為某些中學師生共同的默契,甚至於“戲說”也可以混跡其中博得喝彩。

此類文章在中學所受到的好評,更進一步堅定了師生們的認識——閱讀經典、談論經典、寫經典,是既有分數又有風度的事。這就大大偏離了2004年福建省聯考命題的意圖。引導閱讀經典,不是只要學生閱讀過去的文學典籍,文學典籍是中學閱讀極其重要的內容,但不是唯一的內容;寫好聯考作文是中學閱讀的重要目的,但不是唯一目的。就聯考而言,筆者統計了2006年各地的聯考作文優卷154篇,以文學形象、歷史人物、經典作品為題材的只有24篇,更多的是關注生活、關注自我、關注現實的題材。有關的評價中最常見的是有“真情實感”。

一個學生在他的日常作文中寫道“……有些人開篇就引出一段《詩經》,寫不了幾句又請李白、蘇軾來助陣,末了還要文雅地吟幾段李清照李商隱李煜姜夔,一篇文章下來猶如一場熱熱鬧鬧的古代文人大論壇,半文不白且不說,尋覓良久才發覺,作者只顧行論壇站長之職,卻忘了發表自己的觀點。沒有自己的思想,文章的意義何在?一位文人一語道破:現代人說現代話,何必去掏老祖宗的兜呢?我們可不可以多一些自己的想法,說說自己的事……”

這不應該只是一個學生的感慨。

我們靈氣逼人的自己那裡去了?我們天天向上的生活哪裡去了?我們如此多嬌的江山哪裡去了?希望中學師生早日走出利用古人騙印象分的誤區,我們的閱讀、寫作理應有更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