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注會教材《會計》課程講義kj0101

第一章 總 論 
第一節 會計概述(了解) 
第二節 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 
一、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不同於法律主體。一般來說,法律主體往往是一個會計主體,但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 
二、持續經營 
只有設定企業是持續經營的,才能進行正常的會計處理。 採用歷史成本計價、在歷史成本的基礎上進一步採用計提折舊的方法等,都是基於企業是持續經營的。 
三、會計分期 
由於會計分期,產生了當期與其他期間的差別,從而出現了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的區別,進而出現了應收、應付、遞延、預提、待攤這樣的會計方法。 
四、貨幣計量 
企業的會計核算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業務收支以人民幣以外的貨幣為主的企業,可以選定其中一種貨幣作為記賬本位幣,但編報貨幣為人民幣。 
【例題1】確立會計核算空間範圍所依據的會計基本假設是( )。 
a.貨幣計量 
b.持續經營 
c.會計分期 
d.會計主體 
【答案】d 
第三節 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 
一、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一般原則 
(一)客觀性原則 
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二)可比性原則 
是指企業之間的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該原則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橫向比較。可比性原則要求會計核算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核算。可比性原則是以客觀性原則為基礎的。不能為了追求可比性,過分強調使用統一的會計處理方法,而使會計核算不能客觀地反映實際情況。 
(三)一貫性原則(重要) 
一貫性原則要求企業採用的會計政策在前後各期保持一致,不得隨意改變。該原則是企業會計政策在不同時期的縱向比較。在下述兩種情況下,企業可以變更會計政策,一是有關法規發生變化,要求企業變更會計政策,二是改變會計政策後能夠更恰當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四)相關性原則 
(五)及時性原則 
(六)明晰性原則 
二、確認和計量的一般原則 
(一)權責發生制原則 
(二)配比原則 
(三)歷史成本原則 
(四)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 
是指將與當期收益相關的支出計入當期的損益,將與當期以及以後多個期間的收益相關的支出計入資產的價值。對給定的支出,應能夠判斷是收益性支出還是資本性支出。 
三、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則 
(一)謹慎性原則(重要) 
是指在有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作出判斷時,保持必要的謹慎,以不抬高資產或收益,也不壓低負債或費用。本書很多地方對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都是基於謹慎原則,如對資產計提減值準備或跌價準備等。謹慎性原則並不意味著企業可以設定秘密準備,如本年全額計提壞賬準備計入當期損益,下一年收回應收賬款時作為收益就屬於一個典型的設定秘密準備的例子。 
(二)重要性原則 
是指在選擇會計方法和程式時,要考慮經濟業務本身的性質和規模,根據特定的經濟業務對經濟決策影響的大小,來選擇合適的會計方法和程式。 
(三)實質重於形式原則(重要) 
要求企業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應當僅僅按照它們的法律形式作為會計核算的依據。 
【例題2】某股份有限公司的下列做法中,不違背會計核算一貫性原則的有( )。(2003年考題) 
a.因專利申請成功,將已計入前期損益的研究與開發費用轉為無形資產成本 
b.因預計發生年度虧損,將以前年度計提的在建工程減值準備全部予以轉回 
c.因客戶的財務狀況好轉,將壞賬準備的計提比例由應收賬款餘額的30%降為15% 
d.因首次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按規定對固定資產預計使用年限變更採用追溯調整法進行會計處理 
e.因減持股份而對被投資單位不再具有重大影響,將長期股權投資由權益法改為成本法核算 
【答案】cde